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关于加强水环境建设的调研报告

2017/9/15 10:02:08 人评论

 

市政协调研组 

根据市委和市政府、市政协年度重点协商计划安排,年初以来,市政协组织开展了“加强水环境建设”专题调研。调研中,三个课题组分别开展了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座谈会,通过自媒体手段在全市范围内发放调查问卷,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并赴浙江、江苏等地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围绕“山水画廊、生态宁国”主题,大力开展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作,加强水景观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加强防汛排涝工程建设。相继实施了东津河刘村河堤、西津河城北防洪堤、双河西堤、中津河坞村河堤等堤防工程,使城区大部分地区防洪标准达到了20年以上。实施了70余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消除了小水库度汛隐患。

二是加强城乡供水系统建设。城区方面,三水厂二期于2014年底建成并投入生产,日供水能力达12万吨,供水管网总长约491.8公里,供水普及率达99%。农村方面,建成各类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45处,总供水能力达到11.5万吨,基本解决了23.8万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

三是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区已建成污水配套管网185.5公里,启动了城北污水处理厂项目,汪溪园区污水处理厂和电镀中心已动工建设,预计2018年底正式投入使用。建成农村污水处理设施45座,基本覆盖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总处理规模达0.329万吨/

四是加强城市滨水景观打造。规划建设了西津河滨河公园等滨水景观项目,宁阳湖提升、城区内河治理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启动了城西湖、“四水八岸”等重点城市滨水景观工程,“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城市滨水景观带初步展现

五是加强青龙湾管理保护。出台了《关于建立青龙湾资源与环境综合管理长效机制的意见》及垂钓、船只、浮动设施3个《管理办法》,提请宣城市政府制定《宣城市青龙湾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持续开展了水上环境综合整治行动,违法建设、违规垂钓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二、存在问题

我市在水环境建设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对水环境质量需求相比,仍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管水治水体制机制不顺。水环境治理与保护的相关职能分散在水务、环保、农业、林业、住建、国土等各个部门,各乡镇(街道)也都有属地管理的职责,容易形成根据本部门职责和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而各自为政的情况。如水务部门紧盯防汛排涝、住建部门注重市政给排水管网建设、环保部门更多的是控制达标排放等等,使水环境的建设与保护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是防汛排涝体系存在隐患。由于连续多年未发生流域性洪水,且对港口湾水库的期望值过高,对频发的极端天气警惕不够,全市上下防汛忧患意识严重不足。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仍存在薄弱环节,如东津河河沥溪段、中津河万福段、水阳江城区段未进行系统规划治理,城区部分路段、老旧小区还存在大量内涝点。农村地区部分水利设施损毁后修复不及时,影响防汛安全。受山核桃、茶叶等产业发展影响,部分小流域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加剧,导致山洪、地质灾害频发。

三是城乡供水安全有待提高。城区方面,地下管线综合规划编制尚未完成,供水管道建设较为无序,老旧管网管径设置不合理,部分管网锈蚀严重,局部地区供水压力不足。港口湾副坝取水口水源一级保护区不能彻底封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二水厂作为备用水源,设计供水规模仅为2万吨/日,应急供水能力严重不足。农村方面,城乡结合部如万福村、平兴村的一些偏远村组不通自来水,霞西镇虹龙村、汪溪街道联合村整村不通自来水,少数偏远山区村组也未建成农饮工程。已建成的农饮工程管护机制不健全,水源地保护工作不到位,水费收缴难的现象较为普遍。

四是污水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市污水处理厂设计能力是日处理污水4万吨,现日平均处理水量已达3.6万吨,接近设计极限。城区污水管网不健全,“毛细血管”不畅通,严重影响污水处理效率。工业污水处理厂建设滞后,治污排污基础设施欠缺。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只能覆盖到集镇和少数中心村,且后期管理不到位,绝大多数不能正常运转。

五是水景观文化特色彰显不够。在城市防洪、水利、污水治理等项目的规划建设中,大多只考虑各自的功能性需求,与水景观的统筹融合不够,导致少数工程外观机械,形态生硬,破坏了河道及沿岸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缺乏美感河公园等水景观项目与旅游融合不深,配套设施不健全,亲水戏水功能不足。东津河、中津河、水阳江及三条内河上的桥梁大多形式单调,缺乏文化上的内涵和结构上的特色,未能起到点缀和丰富沿河景观的作用。

六是青龙湾水质现状不容乐观。市环保局历年监测数据显示,青龙湾总体水质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三类标准,局部水域总磷、总氮等指标达到四类水标准。2008年至2012年,每年4月中旬至5月中旬,青龙湾水域会出现大面积的硅藻“水华”现象,2013年起虽有所减弱,但其爆发的具体原因一直没有查明,将来是否还会爆发也不清楚。

三、对策建议

水环境建设是关系城市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要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为契机,坚持统筹兼顾,系统推进,以保障水安全为前提,改善水生态为关键,提升水景观为着力点,打造“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山水生态之城。

(一)加强统筹协调,健全体制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学习借鉴浙江“五水共治”成功经验,结合“河长制”工作,以流域管理为主导,打破“部门分割”,整合水务、住建、环保、林业、农业等部门的涉水行政职能,建立权责清晰、运转协调、指挥高效的管水治水机制,实现城市与农村、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与水量、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等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

2.完善规划体系。抓紧编制完善城市水环境建设总体规划及防洪排涝、水资源保护、河道综合治理、给排水管网、水景观水文化建设等专项规划,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河道蓝线、沿岸绿线。加强规委会对各专项规划编制的统一领导和规划局的全程指导,确保各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相互匹配,避免各部门因标准不同出现规划冲突。

3.完善监管机制。水环境建设,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要坚持建管并重,研究建立水环境综合管理长效机制,制定出台相应管理办法,依法规范各类涉水生产生活行为,严格落实各项监管措施,完善管水治水责任体系。建立环保、水务、国土、城管、渔政、公安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引进专业企业承担水环境项目的建设、运营及管理,确保设施长期稳定发挥应有效益。

4. 强化要素保障。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整合水务、环保、住建、农业、林业等涉水资金,加强项目谋划和包装,积极争取省重点建设项目和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以产业发展基金为引导,通过PPP等模式,撬动社会资本投资运作水环境建设项目。加大治水专业技术人才、实用型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以先进理念提升治水水平,以先进技术保障治水成效。

(二)筑牢层层防线,确保防汛安全

1.强化防灾减灾意识。在广泛宣传我市防汛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客观宣传当前城乡防汛体系存在的薄弱环节,宣传气候异常影响加剧、极端天气频繁发生的严峻形势,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决克服麻痹侥幸思想,时刻保持清醒,切实抓好各项防汛工作的落实。

2.加快防洪工程建设。推进重大防洪基础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万家水库前期工作,在东津河、中津河流域内规划新建若干小型水库。推进城市防洪工程建设,启动河沥溪堤、万福河堤和水阳江重点河段治理,除险加固双龙、窑潭大堤,继续开展城市内河、沟渠和市政管网综合治理,加大内涝点整治力度。推进农村防洪工程建设,提高集镇防洪标准,有序推进山洪沟治理、小型水库达标建设、防汛道路建设、河沟整治。

3.加强生态修复治理。加快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开展山核桃林下生态植被修复,加大青龙湾库区、三条津河上游等生态敏感区域的封山育林力度,提高森林的蓄水保土效益。加强沿河两岸植被资源保护,对河道采砂行为进行科学规划和从严监管,保持河道畅通。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保护城市的绿地、树林、湿地,建设和改造人行道、停车场等为透水性地面,发挥河道、湖泊、湿地的调蓄水作用,通过蓄排结合的方式解决城市内涝问题。

(三)坚持建管并重,提升供水能力

1.完善城市供水管网。尽快完成我市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合理优化供水管网布局,为有序推进供水管网建设提供法律和科学依据。在实施道路建设、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建设项目时,同步推进老旧供水管网改造提升工作,进一步完善供水基础设施配套,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建设城市管网供水延伸工程,向周边农村辐射。

2.加强备用水源建设。结合开发区河沥水厂项目,在东津河流域增设取水泵站,作为我市的备用水源,提高城市供水安全保障能力。提前研究论证万家水库备用水源地建设,做好规划和项目的对接,力争同时启动建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供水安全保障问题。

3.加强农饮工程管理。尽快划定集镇水厂水源地保护区和保护范围,加强水质监测,加强周边环境的保护,防止水体污染。出台农村安全饮水工程管理办法,落实工程运行管理单位和工程运行管理经费,严格水费收缴。因地制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积极探索“公司化管理”、“村集体管理”、“用水户协会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

(四)坚持城乡一体,推进污水治理

1.完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高标准启动建设城北污水处理厂,并同步铺设配套污水主干管网。完成城市内河治理、老城区道路污水管网修复完善和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让城区及周边污水宜进必进。加快推进南山、汪溪等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形成覆盖全市各区域、功能完善的工业企业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确保所有工业废水都能纳管集中处理。

2统筹做好农村污水处理。结合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工作,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推进”方针,逐步完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建设模式上要因村制宜,在居住较为集中的集镇或中心村,可单独或合并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离集镇或中心村较远的村落,可建设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单独居住的可采取“一户一策”灵活处理。

3.切实加强污染源头管控。严格执行产业政策,严格落实环保“三同时”制度,用严格的环境准入制度杜绝新污染源的产生。加强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管,严厉打击各种非法排污行为。开展污水管网和排污口排查行动,集中整治小餐饮、集贸市场、汽车清洗等污水直排城市水体或纳入雨水管网问题。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抓紧启动禁养区养殖场关闭搬迁工作,积极推广农业清洁生产,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逐步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五)加强文化融合,提升景观内涵

1.坚持立足生态。在城市防洪及各类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更新工程设计理念,不能将水当作“敌人”来“防”,而要将水当作“朋友”来“亲”。在河道治理中,要尽量减少硬质驳岸对生态环境破坏,多采用生态堤坝建设方案,并在沿河两岸预留一定空间,建设生态景观长廊和亲水平台,打造沿河生态景观大道,着力增强水利工程的“亲水、生态、休闲、景观、文化”功能。要加强天然河流、湖泊、湿地的保护,启动西津河、东津河等城郊湿地公园建设,发挥好水景观建设在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修复中的积极作用。

2. 丰富文化内涵。在城市水景观的规划建设中,要注重对对渡口文化、龙舟文化、旱船文化等历史文化的挖掘,做好6.30洪灾、港口湾水库移民及建造等历史事件相关文字、图片的收集整理,不断丰富城市水文化内涵。如河沥溪老街改造,可植入老街文化、移民文化、码头文化等多种文化题材。

3.推进水旅融合。加快推进城西湖建设,在东津河、中津河交汇地区选址论证建设城东湖,强化两个项目的水景观旅游功能配套,引进水上运动、娱乐等项目,适度建设文化、休闲、娱乐、购物、餐饮等旅游业态,利用灯光、字幕、图案、水幕电影等形式,打造现代水文化景观,丰富市民文化体育生活。

(六)严守生态红线,加强青龙湾保护

1.坚持保护优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优先、整体开发原则,严格控制开发规模和强度,科学划定原生态禁开发区域,防止大干快上,防止小而散的点状开发项目。运用PPP模式,整合策划、规划、投资、建设、运营等合作方,整体开发,共同打造青龙湾国际旅游特色小镇,为子孙后代留住一湖秀水。

2.理顺体制机制。在统筹全市乡镇区划调整的前提下,加快调研论证,组建成立青龙湾镇,与青龙湾度假区实行镇区合一,“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实现对青龙湾区域经济、社会事务的集中统一管理。成立青龙湾综合行政执法局,优化执法力量配置,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提高执法效率。

3.强化执法监管。力争将青龙湾保护工作纳入宣城市人大地方立法,对水上浮动设施、乡镇自用船、非规模化养殖场等上位法律法规存在空白的领域予以明确,为执法监管提供法律支撑。持续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将渔业、垂钓、水上交通等公共资源的经营权收归国有,交由青龙湾旅游发展公司统一经营,避免社会资本因单纯追求经济利益而造成的管理混乱。

4.实行山场收储。立即启动取水口附近山场、土地的收储工作,实现全面封闭管理,并逐步启动青龙湾其他重点区域的山场收储工作。推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将村民手中拥有的土地、林地等资源量化为股份,由村集体集中进行流转经营,入股青龙湾旅游发展公司,既能加强沿湖周边森林植被的统一管理保护,也能增加农民和村集体收入,实现百姓富和生态美的有机统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