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长廊 > 文史资料

回忆宁国上海“小三线”企业接收与改造

2018/12/27 17:34:49 人评论

所谓的上海“小三线”,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上海市政府在包括宁国在内的皖南山区建设的军工厂及其辅助设施。改革开放以后,停止军品生产,并将厂房设备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上海“小三线”企业接收容易改造难。若要改造利用好,发挥效益,则必须打破常规,…

   所谓的上海“小三线”,是指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前期,上海市政府在包括宁国在内的皖南山区建设的军工厂及其辅助设施。改革开放以后,停止军品生产,并将厂房设备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上海“小三线”企业接收容易改造难。若要改造利用好,发挥效益,则必须打破常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宁国就是这样做的。

1966年至1976年,上海市根据中央的部署,在皖南山区建设“小三线”企事业单位。先后在宁国的城关和罗溪、青龙、太平、竹峰、霞西、胡乐、南极七个乡兴建后方“小三线”企事单位十四个。1985年国务院决定移交给地方政府,提出“调整、改造、发挥作用”的方针。七月,宁国县政府成立“小三线”接收改造领导组和办公室。交接单位的名单有:上海后方机电公司总部(原津河路市政府旧址、上海机电公司协同机械厂(南极乡杨狮村境内)、上海机电公司联合机械厂(霞西镇境内和凤形山耐磨总厂处)、上海轻工局曙光电料厂(胡乐镇梅树下)、上海机电局后方机电中学(城关一职高校址)、上海物资局“七零七”物资库(城关双津集团原总部)、华东电业管理局“三六六”电厂(青龙乡龙阁村境内)、上海机电公司“八一三”汽车队(城关二里冲)、上海交通局“六八三”汽车队(城关大华农贸市场处)、上海市后方电力处“七零三”供电所(津河路国际大酒店处)、上海市邮电局“二六零”通讯站(胡乐镇境内)、上海市古田医院(胡乐镇境内)、上海市胜利水泥厂(港口镇山门村境内)。

“小三线”企业接收改造领导组组长是我,办公室主任是从财政局抽调过来的谢长伟同志,副主任是王翠莲同志。此前,上海胜利水泥厂(年产24万吨水泥)已移交给省宁国水泥厂(年产150万吨水泥),“七零三”供电所移交给了省电力局,省电力局又交给了芜湖供电局。江苏省的三线企业宁国港口电厂此前已移交给了县政府。上海“小三线”企业的职工基本上是上海人,后来在宁国因征地也招收了当地的一部分工人,但人数不多,约100多人。移交之前,各企业基本上已停产,有些甚至停了好多年了。因为是军工企业,其产品都不能利用和继续生产。除了协同机械厂和联合机械厂还有一部分设备可利用外,其余全是空厂房。而且厂房分布非常分散,在一条几公里长的山沟里前一堆后一堆地排列着。据说这是当年建设时故意这样做的,其目的是隐蔽,在高空往下看时,看不出是工厂,而是民房。三线企业总的占地面积达1448亩,房屋建筑面积(包括职工宿舍)19万平米,固定资产净值2400万元人民币,流动资产617万元人民币。

 因是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看上去是得了一笔财富,可是如何改造利用好这些资产却是一个大难题。为此,省政府内对上海“小三线”企业的移交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包袱,不该接受;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财富,应该接收。时任省三线办主任的黄岳忠同志就认为是财富。宁国的“小三线”企业改造利用的效果为“财富论者”提供了依据;而贵池、绩溪和歙县接收的上海“小三线”企业有的真成了包袱。宁国也因此成了安徽省上海“小三线”企业接收改造利用的先进典型。为什么宁国的“小三线”企业改造利用效果明显,得到了省里的肯定?原因在于宁国县委、县政府思想解放,正确理解国务院的方针。按当时的规定,“小三线”企业只能交给国有企业改造利用。可宁国从实际出发,提出“谁能改造利用,就交给谁”的方法,不分国有企业还是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只要有好的产品,企业发展前景好,就交给他们利用改造,在产权属于政府的前提下,可以无偿使用。事实证明,当时作为国有企业的只有农机厂(后称机械公司)能利用一部分,而大量的分散在各乡镇的土地、房屋和部分设备只能由乡镇企业改造利用,否则,你即使派一个军的部队也无法将这些企业的资产看守住。交给乡镇企业使用不仅看住了土地、房产、设备,而且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利税,解决更多的农民就业。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做法,使“包袱”变成了“财富”。

改造利用的方案是,协同机械厂的主要设备和联合机械厂的霞西铸造车间(简称五车间)交给了县农机厂;联合机械厂位于凤形山的六车间交给了耐磨材料厂;“七零七“物资库交给了塑料编织袋厂;位于二里冲的“八一三”车队队址交给了二轻局下属的化工厂和安兴磁盘公司;曙光电料厂的土地厂房由胡乐食品罐头厂利用;“五六五”物资库由洪门拉丝厂利用;协同机械厂的部分生活设施由南极耐火材料厂利用;“三六六”电厂的一台6000千瓦的发电机组调往港口电厂,用来建港口发电厂(港口电厂的设备先前经宣城地区经委同意已运往江苏去了);机电中学交由县教委办职业高中;上海后方机电公司总部则作为县政府的办公地点。

整个移交过程,总体上还比较顺利,但有的也费了不少周折。例如“七零三”供电系统已经移交给了芜湖供电局,但我们觉得这不符合两省市协议,应该交给宁国县政府。再说“七零三”供电所在宁国的线路网比宁国供电局的线路网还大,许多用电大户如宁国化肥厂、胜利水泥厂、东岸铁合金厂都是“七零三”所供。如果继续两个系统供电,必然影响宁国的电力建设和调度。为了能从芜湖供电局手中重新移交过来,我和时任供电局副局长的陈浩林同志多次到芜湖,向金局长阐明我们的要求,我们还到省电力局找到分管局长吕美先同志。吕美先同志是旌德县余村人,他的两个弟弟在宁国工作,我们也把他视作老乡。在老乡的帮助下,省局和芜湖局的领导不反对再移交给宁国县政府,但他们担心的是县级供电局有没有技术力量维护和检修供胜利水泥厂用电的一座11万伏变电所。我和陈浩林同志都保证不影响胜利水泥厂生产。回来后,县供电局一方面请上海的同志留用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从有关单位抽调技术人员充实供电局,原化肥厂的王文学同志就是那时调入供电局的。后来的事实证明,移交之后并没有影响到胜利水泥厂的生产供电。相反,由于统一了管理,宁国的供电线路得以合理调整,保障了企业的发展与城乡的用电。

第二个例子是,在原来上海方面提供的移交名单中没有上海后方汽车站。上海后方汽车站位于巫山岭下县汽车站的对面,即现在的石油公司加油站的位置。上海方面认为汽车站不属于“小三线”企业,不在移交之列。但我方认为,上海汽车站是为上海“小三线”企业职工服务的,既然“小三线”企业移交了,上海的职工也回去了,汽车站的服务对象不存在了,那当然也要移交,“皮之不存,毛将附焉?”为了拿出证据,原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丁伯权同志从档案馆找出了当年汽车站建设征地时的文件。文件上明明白白地写着征地建站的理由是为上海“小三线”企业职工服务。带着当年征地文件的复印件,丁伯权同志到上海与上海公交公司交涉。公交公司不得不承认,最后同意移交。

第三个例子是:“三六六”电厂原是两台6000千瓦机组,移交时已只有一台,而且发现应移交的这一台发电机只有定子没有转子。经了解,原来电厂把它借给了贵池发电厂,至今没要回来。我们立即与电厂方面进行了交涉,要求他们尽快要回转子,把完整的一台发电机组移交给我们,否则宁国县政府不可能在协议上签字。经过努力,“三六六”电厂把转子完好地要了回来,与定子装在一起运往港口发电厂。港口发电厂接收时,除了一台已经不能使用的锅炉外,没有其他设备。县政府调拨“三六六”电厂的发电机组给港口电厂,目的是使港口电厂能恢复发电。港口电厂为此又买了一台新锅炉,配套以后,6000千瓦的机组终于发电了。锅炉点火那天,我也去了,亲手点燃了锅炉,一座属于宁国县自己的发电厂诞生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上海“小三线”企业移交工作圆满完成。宁国的上海“小三线”移交改造工作得到了省政府的充分肯定,成了全省改造利用上海“小三线”企业的成功典型。1987年,上海市与安徽省在黄山市太平区召开了两省市最后一次会议,我代表宁国县政府参加了会议。会议标志着上海“小三线”企业的移交工作基本完成。张贤南  时任宁国县副县长、上海“小三线”企业接收改造领导组组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