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长廊 > 文史资料

宁国古代人物-明代刑部郎中朱一松

2011/7/4 8:53:36 人评论

 

气薄长虹 华嶽并崇
——记明代刑部郎中朱一松
彭 宁
 
朱一松,号云嶽先生,宁国杨山朱家村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举人,四十四年(1565)进士。历任湖北襄阳府推官、山西大同府同知、京城刑部郎中、浙江台州通判、河南许州同知、福建漳州同知、江西按察司湖广道签事、江西布政史参议等职。生于明嘉靖七年(1528),卒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享年63岁。
出自名门 族启宁阳
“惟我始祖,百世留芳;派自徽国,族启宁阳;根深叶茂,源远流长;咸沾雨露,佩德不忘;兹当佳节,鸟语花香;敬陈菲奠,聊表衷肠;祖灵不昧,来格来尝;统祈合食,伏惟尚向。”《朱氏宗谱》不仅清楚地记载着朱一松、朱一柏是我国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的后裔,也清楚地记载了朱熹第十八世后,最早是由徽州迁至宁国宁阳(杨山汤公山脚下)安家落户的。宁国朱氏先祖朱文荣在宁阳娶妻三房,其中前两房共生下男孩9人,均以部首为“鸟”字的单字取名,“鸟“字辈长大成人后多数又娶妻三房,生下“大”字辈的男孩32人,“大”字辈的长大成人后,又生下“一”字辈的同宗兄弟多达94人,朱一松便是这个名门旺族中的一员。
自幼丧父 仕途来迟
朱一松的父亲朱大有30岁英年早逝,其母段氏年仅29岁,带着4个孩子还要管理家务,长子朱一桂12岁,次子朱一松8岁,三子朱一柏4岁,四子朱一梧还不足4个月。段氏因丈夫早逝碎肝裂肠,痛绝复。为告慰丈夫在天之灵,下决心一定要抚养和教育儿子长大成人,于是命长子一桂打理家政,自己潜心抚育其他三个儿子。一松年少时生得仪表堂堂,气宇轩昂,虽天资聪慧,学不怠慢,但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和弟弟一柏同堂参加乡试,21岁的一柏中了举人,他自己却落榜。考场失利,母亲训斥,使一松倍加勤奋,终于在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37岁时中了举人,次年考中进士。正当全家在为母亲段氏筹办60寿辰时,喜迎京城大红“捷报”(类似现在的录取通知书)。实乃双喜临门,全家及族人无不欢欣鼓舞。
知识渊博 性情孤高
朱一松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熏陶,知识渊博,造诣颇深。到湖北担任推官以后,能时刻不忘母训,立志做一名好官,办起事来格外认真,处处廉洁清正。率先在辖区内开展类似现在的普法教育,凡要求百姓遵守的,自己带头遵照执行。还不断地撰写文章、诗赋,用以启发和感化百姓,在当地受人称赞,影响深远。在调离襄阳去山西大同时,当地人民自发地在沙河与临洛之间为一松竖碑一块,镌文颂德,让其垂之不朽。一松的政绩自然也被上司和朝廷看好,但由于他性情孤高,不会奉承,不近名利,凡自己看准想做和想管的事,往往义无反顾,绝不退缩,在官场上也常有得罪人的时候。
族氏强盛 草耙造反
明隆庆五年(1571),朱一松的弟弟朱一柏(举人身份)被破格选拨到浙江嵊县任知县。兄弟同朝为官,朱氏族人更加欢呼雀跃,于是在云梯白鹿和杨山朱家村按老辈九房一连造起9个联堂,其中座落在杨山汤公山脚下的二房联堂设计尤为考究,在往后的十多年里,随着兄弟二人官越做越大,朱氏家族势力也逾加强盛。明万历年间,朱氏族人和世代居住在此的杨氏族人发生了一起相互破坏风水的纠纷,由于朱一松兄弟二人的介入和干预,演变成“论风水六齿耙造反,救庶民赵知府自殒”的大案,并惊动了神宗皇帝(详见《宁国掌故》——六齿耙造反)。这起案件的发生,朱一松兄弟二人多少脱不了干系,负有一定的责任,因此,朝廷部分官员免不了对他们有所非议。
朱一松不久被调往浙江台州任通判,后又频频换位到河南、福建等地任同知。在福建任职时,为给王太学平反,没有顺从大理寺意见,被贬为江西按察司湖广道签司、江西布政史参议,后告老还乡。明万历十八年(1590)二月初四在家乡病故,葬于石口其母段氏坟旁。
朱一松逝世时,官方发来的“祭少参云讳一松”公文上写道:“惟公握瑾,擢秀南中;才结绿,气薄长虹;彩毫入梦,池草交;名登丹陛,赋九重;云霄奋翼,华并崇……”对朱一松的才华及人品作了较高的评价。  

(作者系原《宣城广播电视报》宁国专刊编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