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长廊 > 文史资料

翰墨一生的“老牛”—记刘植楠先生

2011/8/2 8:10:44 人评论

 

翰墨一生的“老牛”
——记刘植楠先生
曹诚志
 
老牛人生
刘植楠(1925—2001),号老牛,曾用名“亦乐”,取“兰石”作斋名。一九二五年农历九月十三日出生于宁国县东乡长虹铺八里冲山棚,上海法学院肄业。一九五0年就职于宁国县文化馆,投身宁国群众文化的开创工作。因业绩突出,一九五六年出席安徽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荣膺省劳模。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七0年,先后在芜湖、徽州两地区文化局从事群众文化艺术工作。一九七一年回宁国县文化馆从事农村群众文化及文物考古工作,曾多次获国家文化部文物局和省、地、县表彰和奖励。一九八七年退休,时任县文化馆党支部书记、副研究员,系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名誉理事,省篆刻协会会员、考古协会会员,宣城地区画院常务理事、特聘画师。其辞条被载入《现代书法界名人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其书、画、篆刻代表作品均入选《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二00一年六月二十五日因病逝世,享年77岁。
植楠先生对牛情有独钟,他常对人说:“我和牛确有缘份,八岁起放了三年牛,和牛有感情,喜欢牛的性格”。五十岁时,取号“老牛”。一九九七年,又逢牛年,他刻了数十枚不同书体造形的“老牛”印和牛的肖形印,并撰写“牛年老牛说牛”一文,细说牛的种类、性格、本领、功劳,旁征博引与牛相关的名人诗词、轶事,以及以牛为原型的工艺品、文艺书画作品、典故、成语、俗语……。他一往情深地说:“我喜爱牛,冷落谁也莫冷落牛”。认为“牛负重躬耕,吃草挤奶,终身劳瘁,供人驱使,全然没有半点怨容怒气”,“牛脚踏实地,稳步向前,没有一丝浮华之形”,我们“要学其性,爱其形”。他将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一诗刻于青石板上置为座右铭,数十年相伴。
 
艺术追求
植楠先生十二岁启蒙读私塾,天资聪慧,酷爱写字雕刻,琴笛垂钓。他常取材于山林,自制胡琴、笛箫,不上板眼地自拉自唱,时间一长,竟然也渐渐进入了民间小调、花鼓戏、京戏青衣的调门,可谓“自寻乐趣,当不孤寂”,曾自取艺名“亦乐”,即“凡人能为之乐事,我也能发奋瞟学而为之”。先生之练字研书,系受叔父家老私塾田雨农先生影响和指点。在读书之外的放牛、砍柴时,常偷空在河里、沙滩、棉花地以树枝代笔练字。晚间独处空屋,在无灯、无笔、无纸的情况下,也要面壁意临空练。不几年,颇见功效,获乡里父老夸赞,每逢新春佳节,为左邻右舍书写春联。一九四四年,先生在宁国初中参加全校书法比赛获第一名,始得古文、书法、篆刻高手林颂圣老师器重,收为门内弟子,赠其张猛龙魏碑贴临练。每逢寒暑假日,林老师亲临山棚,口传手授古文、临帖、篆刻,先生始受到严格的基本功训练,打下书法、篆刻的扎实基础。之后,在辗转于歙县、芜湖、上海求学期间,临池捉刀从不间断,自行学颜、柳、董、欧帖,草书研习王羲之十七贴、于右任标准草字帖,追摹吴熙载、邓石如、赵之谦书画、印,研究张旭、怀素、黄庭坚、沈尹默等历代四体名家。谙通甲骨汉简、瓦当、说文解字、六书通、秦汉印谱。历经数十年潜心翰墨,艰辛磨练,博采众长,化古为新,自居法度,诸体兼备,长草书和隶楷,善画“四君子”,尤精兰石图。
先生草书、楷书、篆刻、国画先后参加安徽省大赛、展览并多次获奖。草书岳飞“满江红”参加皖、苏、浙三省巡展;篆刻作品参加皖、豫两省巡展。他的隶楷笔法沉雄,朴茂古拙,蕴藉风流,充盈饱满的生命气息。先生是性情中人,喜去园林山野,爱宿农家茅舍,不时信手涂抹,稚气的牧童、开怀的老叟、石缝中的兰草、伸出篱笆的腊梅,寥寥几笔,栩栩如生。一九八七年,其国画“菊残犹有傲霜枝”入选省首届花鸟画展。
先生于篆刻用心最笃,底蕴深厚,功力不凡。其作品寻战国古玺之笔意,追秦汉印玺之神韵,蕴长安瓦当之奥妙,融书画结体之变化。赏读先生之印谱,或刚健如刀劈斧削,或婀娜若春风拂柳,大者雄强劲道,古朴浑穆;小者精微隽爽,遒美俊逸。特别是以牛为代表的肖形印,粗犷洗练,形神兼备,意态盎然。其篆刻作品不仅为一般社会贤达所喜爱,更获刘海粟、赖少其、张恺帆、袁政、侯永等大师政要所赞赏。
植楠先生还涉足诸多艺术领域,并有不俗建树。一九五二年创作花鼓戏“送子参军”并配曲,发表于《徽州报》;一九五六年创作花鼓戏《摘南瓜》参加省会演获编剧、音乐奖,中央广播电台录音《摘南瓜》唱段向全国转播;与薛子俊合作创作现代戏《两个饲养员》亦参加省会演获演出奖;一九七一年创作小品《除夕风雪夜》参加省大奖赛获二等奖;上世纪七十年代还创作有大鼓唱《煤海英雄赞》、相声《计划生育好处多》、歌曲《赶着肥猪把歌唱》、说唱《银峰山上的好书记》、山东快书《寻牛主》及民间小调《十唱解放台湾》等,并多次参加地、县会演并获奖。他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搜集、记谱、整理、填词的《新娘下田把秧栽》、《放牛山歌》、《数蛤蟆》等入选《安徽省民歌集》。解放初,先生对皖南花鼓戏传承、扬弃、革新花费了大量心血,特别是以弦乐替代帮腔、运用喇叭伴唱烘托戏剧情节等方面作出了可贵贡献。先生兼做文物考古三十余年,足迹遍及皖南大地,仅在宁国主持发掘、搜集、出土文物二百六十余件,各种古币、小瓷器数千件,其中七件经国家、省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并断代撰文拍照,在《宣州文物》、《安徽画报》上发表。
 
 
大师抬爱
一九七八年盛夏,安徽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国著名书画家赖少其同志来宁视察。一天下午,在县委招待所与宁国党政、文化界人士晤面交谈后,赖老特约植楠晚上继续晤谈。植楠欣喜不已,则邀赖老驾临寒舍坐坐。
夜幕降临,山城华灯初放,赖老在植楠先生前引下来到城东路南侧二间粉白土墙房家中,于“兰石斋”落座,受到先生夫人曹曼华、小女刘蔚盛情款待。赖老仔细端详斋内字画和桌上习作,询问先生身世、籍贯、学书历程,先生一一作答,并就书画、篆刻向赖老求教。不觉间,东窗月移,星光灿烂,已经很晚了。赖老似乎为能在宁国山城结识又一知音而兴起,让植楠先生小女刘蔚铺纸研墨,挥毫为“老牛”书写一幅“把酒问当世,握管写古隶”楹联,又为刘蔚写就“冰清玉洁”横幅。在谈到“兰石斋”来历时,赖老津津有味听先生介绍其父因不适世道,未愿入仕,择长虹八里冲建房,取名“山棚”,专事园林种植,以及“山棚”自然景色后,连声念叨:“山棚、山棚、山棚好!”。遂起身再次握笔书下古朴雄茂的“山棚”两个古隶大字,并题款:“己未八月,老牛道兄嘱书,赖少其”。
赖少其同志回合肥后,深为植楠先生还不是省书协会员而感慨,亲自致函给省书协:“宁国县文化馆刘植楠同志,书法与篆刻均佳,拟参加书协,望研究决定。”经赖老举荐,不久植楠先生即为省书协会员、名誉理事、省篆刻协会会员。同年初秋,赖老亲自设计特制仿明紫砂巨型花盆和壶,并函嘱植楠先生与其合作为盆、壶绘画、题字、刻印,烧制后送北京人民大会堂安徽厅陈设。自此,先生与赖老书画交往良多,并为赖老治印大小四枚,其中大印三枚,系朱印,小印一枚,为白印。赖老晚年居住广州,临终前,植楠先生曾专程前往探望。
一九七八年六月的一天,安徽省副省长、著名书法家张凯帆来宁国检查工作。在县委招待所见到老牛书作,久久品味,并召见老牛,当知悉书作钤印也系老牛所治时,即请为他刻一枚“四味斋主人”闲章,“四味”即酸、辣、苦、甜四味皆尝过之意,并为老牛挥写一幅李白诗。当时,宁国一些企业、人士恳求张老墨宝,张老在为一企业书写匾牌时,边行笔边诙谐地说:“以后我就不写了,你们宁国有自己的书法家嘛,老牛字写得好。”次日张老驱车前往即将落成的东岸大桥视察,题书“东岸大桥”桥名,由老牛刻印并书写宁国县革命委员会碑记。此“珠联璧合”之物,随着港口湾水库的建成,如今不知落于何处了。
一九八二年夏,中国著名书画大师、八十七岁高龄的刘海粟先生九上黄山途经宁国。闻讯,宁国县党政领导、文化界人士纷纷前往拜见,更企望大师能在宁国挥动他如椽大笔,留下墨宝。大师步入大厅时,一眼看见大厅一侧悬挂的植楠先生草书,缓缓趋前久久凝视、沉思,并侧身询问县委领导方达林写字人情况。当知道作者是本县干部时,即提出要见见此人。不一会,植楠先生匆匆赶来了,大师亲切与之攀谈,认真审视献上的“老牛印谱”说:“字好,印也好,号称老牛更好!我们祖祖辈辈都是吃牛的饭。”并嘱咐:我请你帮我刻一枚“九上黄山绝顶人”印。大师夫人夏伊乔女士生怕植楠先生不记得,在一张报纸边头写上所要刻的字,并请植楠先生为她刻一枚“持之以恒”书画闲章。先生皆欣然从命。
一连数日,先生闭门谢客,独处斗室,精心构思,端坐执刀,施展腕力,一刀一笔,痛快淋漓,但见石屑悄然落刀下,刀笔似神走方园。先生捉刀刻石,使出全部绝活,昼夜不分地刻制,终于,两方“九上黄山绝顶人”的硕大巨印镌成落纸,一朱一白赫然纸上。朱印边沿斑驳,方园隽爽,粗细相间,婀娜多姿;白印刚健劲雄,古朴浑穆,抑扬顿挫,逶迤洁美。朱印边款曰:“八七大寿海粟大师九上黄山嘱”,白印曰:“海粟大师九上黄山嘱”,结构舒展,一气呵成,行气非常连贯。旋即又精心刻好夏伊乔“持之以恒”闲章。
在海粟大师黄山下榻处,植楠先生奉上巨印。大师用放大镜对印文和边款仔细审视、品赏,揣摩良久,连说:“刻得好,刻得好!”并与先生促膝交谈半小时有余。后大师边说:“总得为你写点什么呀!”边起身蹒跚向桌边挪动。植楠先生何尝不想大师墨宝!唾手可得呀!但见大师疲惫之态,且听说他近日偶感风寒,忙上前将大师扶回座椅,说:“您老身体不适,又劳累了,下次有机会再拜请大师吧。”这时,随行的大师女弟子、香港著名书画家潘小娴说:“我来为你画一张山水吧。”大师夫人夏伊乔也悬腕挥毫为先生书写一副楹联。海粟大师则取一本“李骆公书法篆刻集”,亲笔于扉页题写“送给老牛同志”,落款:“刘海粟,赠予植楠先生”。临别时,潘小娴请先生刻一方姓名印。海粟大师嘱咐:“刻好后寄给我,我转寄给她”。
书法、篆刻高手林颂圣老师,福建八闽人,抗日战争时期,家乡沦陷,携妻郭繁露女士避难宁国,受聘于宁国初中任教。凭其慧眼,发现植楠先生天资聪颖,可雕可琢,遂收为门内弟子,并赠其张猛龙魏碑贴,口传手授,站立写字,悬腕行笔,令植楠书法大为一变,篆刻步入娴熟。林老师行为端正,待人诚恳,诲人不倦,给植楠先生人品以深刻影响。植楠先生初中毕业与林老师挥泪作别,后师生再也无缘相聚。先生每每回首恩师教诲,犹如眼前一般,其思师情景,常令家人动容。二00二年六月十五日,已届九十二岁高龄的林颂圣老师自美国洛杉矶发往宁国县长虹八里冲山棚给弟子刘植楠一信,并在信封附言:邮差先生:此信敬恳代查投递,盛情感不可言!敬礼!信几经辗转终于至植楠夫人曹曼华女士之手。林老师在信中倾诉其五十多年思念之痛,说:植楠,我的弟子,五十多年久违你!心爱的,怀念的,未通音讯的弟子!信中还附有一纸老人近书之楷书,称随寄我的写字,作为你我重见之物。曼华女士捧读书信,热泪纵流。即回信告知植楠一年前辞世及植楠与恩师别后之情,并随寄一本植楠书画篆刻集。二00三年九月十五日林老师回函称:惊悉植楠于两年前病逝,痛何如耶?”“现又收到宝贵书画集,见到其大成,令人向往不置,我所不能而他能之。信中还告知其老伴郭繁露女士也健在,并表示:很想有机会回国看看,人虽老耄,望再出奇迹。曼华女士接获老师手书,遂去信相邀来宁国相聚,并告知他曾经从教过的宁国山城的辉煌巨变,如成行,将携植楠弟子张斌一道赴上海接机。从林老信中得知,林老三十六岁时从南京去台湾,在台当会计师,直到八十岁退休移居美国,期间曾走过东西大陆许多地方。向往回国看看的林颂圣老师,终因大耄高龄,不适万里旅程,至今未能实现夙愿,实为憾事。
(作者系宁国市国土资源局原主任科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