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习园地(旧) > 他山之石

周淑真: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多党合作制度的逻辑关系

2019/3/5 14:20:43 人评论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指导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

 ■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指导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代中国重要的基本政治制度,由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创造,是在以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立和发展的。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的《共产党宣言》,给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提供了指导思想和建党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政党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在这个历史大潮中,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的进程中建立了最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随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成形。这一新型的政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逐渐形成并确定下来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政治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大创造。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之间的内在逻辑在于,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也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指导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源自于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特征,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首先要辨别其阶级属性。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特定历史阶段的政治现象,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建设一个强大的政党,选择和发展适合国情的政党制度,必须准确正确分析“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结构”,分析那一时代的经济生产方式和社会构成方式,提出那一时代的任务和命题。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按照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去分析政党属性和政党关系,深入分析在不同历史阶段各党派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历史特点,以及这些阶级、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团结大多数,制定和实行对各党派的统一战线的政策主张。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都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大目标下共同奋斗,先后建起合作关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通过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形成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改革开放时期和新时代,分析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社会结构变化,在统一战线工作大局中,重视新的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气象。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党宣言》所阐述的一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国共产党把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运用到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具体实际。抗战后期和抗战胜利后的“重庆谈判”与旧政治协商会议其时,中国共产党把与民主党派合作、建立民主联合政府看作是一个“历史法则”。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并由其一党包办召开“国民大会”,为中共和民盟等党派坚决反对。中共中央主动抓住历史契机,在1948年发布“五一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响应,由此拉开了筹备建立新中国的历史帷幕,开始了多党合作、协商建国的进程。同时历史发展逻辑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多党合作的机构和载体,它在更深层次体现了道义得失和人心向背。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它不仅符合当代中国实际,而且符合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天下为公、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优秀传统文化,是对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人民政协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机构,把党的领导和多党派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也代表运动的未来。”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和演进的。中国共产党不仅是执政党,还是对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实行领导的政党。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中,各政党的地位只有执政和参政的区别,而没有在野党的存在。执政党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核心力量,担负国家、民族发展的重任,施政既能着眼于当前,也能制定实施长期的战略规划;既能保障执政党和政府实现集中统一领导,又能使民主党派在公共权力的运行、对执政党和政府的有效监督以及现代化建设中一展宏图。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积极参政议政,促进中国共产党更科学、更有效地执掌好国家政权。执政党与参政党以合作、非竞争、互利共赢、稳定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政党之间是一种合作、共存、共赢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执政与参政的关系。即使是八个民主党派,它们在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所联系所代表的社会群体和界别也各不相同。承认差异,正视差别,用合作与协商方式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实现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主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利于坚持全国人民根本利益与各阶层人民具体利益的统一;有利于凝聚社会力量,共同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权力运行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石。从这个意义上,才能真正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和共产党人“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也代表运动的未来”的理论原则。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指导下、在世界民主政治、政党政治发展的大潮中产生和成长。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这一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更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面对世界政党制度的历史变迁与演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人类政治制度的族群提供了一种新的范式。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兼副主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