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关于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调研报告

2016/6/11 19:11:35 人评论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各地对人才、资源、市场等要素竞争日趋激烈,宁国要继续争当全省科学发展排头兵,实现“进军五十强、率先现代化”目标,必须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根据工作安排,自201511月起,市政协各位主席分别带队开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专题调研,通过召开各类调研座谈会、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并赴外地学习考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采取一系列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政策措施,为全市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转变政府职能,政务效能得到提高。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事项由2012年的428项精简至现在的94项。加强作风转变,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等系列教育实践活动,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服务意识。

(二)强化政策扶持,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制定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民营经济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企业上市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经济发展的文件,强力推进“四换四驱”“百企升级”,连续入围“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中国十佳‘两型’中小城市”“全国最具投资潜力百强县”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首批提名城市。

(三)完善功能配套,要素保障不断完善。城市建设“五大片区”同步推进,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初步构建了资本市场的“宁国板块”,成功争取30平方公里的规划面积奖励,三条高速顺利建成,公共设施逐步配套,开发区成功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基地入选安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四)全面深化改革,民生事业持续进步。完成统筹城乡土地使用制度综合改革试点,社会管理服务中心投入运营,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连续实施三十余项民生工程,加强“三线四边”环境综合整治,美好乡村建设全省领先,进一步增强广大市民的幸福感。

(五)加强社会管理,综合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开展“平安宁国”建设,坚持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作为重点项目建设的前置程序,建立健全重点项目建设保障机制,严厉打击重点工程领域涉黑涉恶现象,从严从快查处欺行霸市、寻衅滋事、强买强卖、阻挠施工等违法行为,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主要问题

虽然我市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优化环境意识有待提高。八项规定出台后,一些部门风险意识增强,一些干部在思想认识上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缺乏担当精神,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没有真正从企业角度出发,重管理,轻服务,墨守成规。面对企业的诉求,过于讲究办事程序、法律依据、政策规定,在企业项目申报、项目建设、奖补申报等方面过于繁琐冗长,“绿色通道”不畅,企业怨言较多。

(二)政务服务环境有待改善。部分单位审批项目未进政务服务中心,《宁国市政府行政权力清单目录》中99项行政审批事项入驻的仅有64项。企业联系帮扶制度落实不到位,大多数中小企业没有落实帮扶联系人。政策信息发布平台缺乏,宣传不到位,企业不能及时掌握利用相关产业发展优惠政策。涉企中介服务机构管理不规范,环评、能评、职业病防护检测等中介服务收费过高。海关、商检、保税仓库等外贸配套服务机构未建立,增加企业出口成本。

(三)政策扶持力度有待加大。涉企优惠政策扶持与周边先发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奖励标准不高,对招商引资企业的吸引力不强。国务院62号文件出台后,一些优惠政策被清理和规范,给企业带来很大压力。部分涉企承诺未能兑现,政策存在不落实问题。“五险一金”费率较高,企业负担较重。扶持政策重点不够突出,资金分散化明显,精准度不够,难以有效发挥政策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难以突破。有关破产重组企业方面的优惠政策缺乏,闲置资源作用难以发挥。

(四)要素保障能力有待增强。路网不完善,宁广高速、申嘉湖高速连接线尚未启动建设,宁千高速与徽杭高速尚未连接,高速铁路项目尚未通过立项,便捷快速的旅游路网尚未形成。融资渠道不畅,70%以上的企业流动资金不足,周转不灵,很难从银行直接获得贷款,即使能够获得贷款,也要使用多种抵押物,手续繁杂,费时费力。同时,抵押评估、担保费用大,贷款成本高,银行惜贷、抽贷、断贷现象突出。用地瓶颈严重,一方面,新建项目缺乏供地指标。另一方面,还有2000余亩土地低效闲置,被“僵尸”企业占用。人才资源匮乏,受我市地理位置及工资待遇影响,懂管理、懂技术的创新型人才难以引进,企业核心岗位人才流动快,难以留住人才。

(五)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升。诚信体系建设滞后,对失信者的监管惩治手段不足,老赖现象频发。征迁标准多变,存在“同地不同用途不同价、同地不同年限不同价”问题,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对阻碍项目建设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不够,阻碍在建工程施工现象时有发生,项目建设施工环境有待改善。

三、几点建议

当前,发展不足、发展不优、发展不快仍是我们最大的市情。宁国要“领跑安徽”“比肩苏浙”,必须以更加坚决的态度,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实现新的突破,让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断迸发释放。为此,建议如下:

(一)优化政务服务,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

1.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简政放权,做到能放的放到位,能减的减到底。加快“市民之家”建设进程,建成后,按照应进必进的原则,督促审批事项全部进驻,并授权到位。建立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公共服务清单、涉企收费清单制度。简化办事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高工作效率,同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设立行政审批局,将相关部门的审批权力、审批职责按照“编随事转,人随事走”的原则,连人带编带职责全部划转到行政审批局,实现“一局一章管审批”。

2.加强企业帮扶指导。进一步完善市领导、市直部门和机关干部联系帮扶企业制度,把“一站式”审批和“保姆式”服务落到实处,建立考核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从相关经济主管部门抽调一批懂政策、精业务的机关干部组建专业帮扶队伍,做好企业帮扶工作。加大对破产重组企业的帮扶力度,建立“一对一”的帮扶机制,及时解决企业在重组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企业盘活资产。

3.清理规范中介机构。加强中介服务管理,建立中介服务机构备选库,建立竞争性机制,由企业自行比选购买服务,彻底杜绝审批机关利益转移现象。加强中介服务诚信体系建设,督促中介机构规范开展业务,解决涉企中介服务收费过高的问题,对违规经营、收费不合理、服务质量差的中介机构予以公开曝光,并严厉查处。

(二)加大政策扶持,营造宽松灵活的政策环境

4.完善政策保障体系。梳理和完善现有的各项优惠政策,制定新常态下我市涉企优惠政策,汇编成册,形成政策洼地,吸引更多的优秀企业家来我市投资兴业。同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选择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进行重点帮扶,不撒“胡椒面”,实现由分散使用向集中使用转变、由事后奖补向事前引导和事中扶持转变。适当下调“五险一金”缴存比例,减轻企业负担。

5.强化政策落地。加大优惠政策的落实力度,对已出台的相关政策,要给好、给足、给到位,积极帮助企业用活、用足、用好,不允许截留、打折扣,防止层层衰减。政府部门要践行承诺,及时兑现企业的有关财政、用地等方面的承诺,维护政府信誉。向社会公布监督举报电话,接受企业和群众监督。

(三)加强市场管理,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

6.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加大“诚信宁国”宣传力度,建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实行“四欠”(欠薪、欠息、欠费、欠税)企业联动报备机制,将风险关口前移。推动信用平台建设,建立信用等级评估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推行诚信“黑名单”制度,形成“守信者得利,失信者受罚”的舆论导向。

7.完善政府采购制度。出台优先采购本地企业产品办法,扩大政府采购范围,提高采购信息发布透明度,强化监督。对政府零星、小额采购项目,在满足采购需求的前提下,应当面向中小企业采购,加强对本地企业的培育。同时,招标中心和业主单位要加强沟通,从工程建设实际出发,设置必要条件,避免人为盲目提高资质要求,适当降低诚信保证金。

8.组建主导产业行业协会。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产业三大领域,与国家和省级行业协会对接,组建密封件、高端机械基础件和电子元器件等行业协会,抱团取暖,通过协会凝聚产业合作发展,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引导行业自律,避免恶性竞争。举办专业性的行业峰会、论坛、交流会等,为企业增加商机。

(四)推进依法治市,营造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

9.规范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规范执法、文明执法,杜绝公权私用、执法不公、违法行政、野蛮执法等问题。司法机关一方面要提高金融案件的审判效率,加大对已判案件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要审慎冻结企业基本账户、查封扣押生产设备等,尽量避免对涉诉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10.严查违法行为。深入推进“平安宁国”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社会矛盾,严厉打击强买强卖、欺行霸市、敲诈勒索、侵犯知识产权、制假售假、非法集资,以及砂霸、石霸、强揽工程等违法犯罪行为,严厉查处各种乱收费、乱检查、乱罚款及各种摊派行为,为投资者提供安全、有序、合理的创业空间,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五)破解要素制约,营造功能完善的投资环境

11.化解融资难。一是在引导信贷投放方面,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将银行金融机构开展“税融通”、“4321新型政银担等业务与政府性资金存放相挂钩,增加银行扩大信贷投放积极性。恢复执行《宁国市金融信贷投入考核奖励暂行办法》,使政府在推进增加信贷投放工作方面有抓手。二是在应急转贷资金方面,加大国有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适时成立开发区融资担保公司、港口园区融资担保公司和农业担保公司,制定应急转贷资金使用办法,解决企业资金掉头难问题。三是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方面,加大企业上市(挂牌)服务力度,扩大资本市场直接融资,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12.化解用地难。制定破产企业资产快速处置办法,组建国有性质的资产处置公司,加快对“僵尸”企业闲置土地资源的盘活利用。鼓励企业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向符合条件的企业供应土地,降低企业用地成本。加强对批而未供土地指标的督查,对未按要求整改到位的项目试行剥离用地指标再分配,提高利用效率。结合“十三五”规划,谋划一批“大、新、专”项目,充实和完善重点项目库,力争更多项目列入国家、省计划,积极对上争取省预留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对存量工业用地进行二次开发,提高用地效益。

13.化解用才难。建立柔性引才机制,加大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引进力度,借才异代,吸引优秀管理型、技术型、专家型人才来我市创业。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对接联系,委托高校培训更多的复合型企业管理人才。尝试在上海、杭州等人才密集地区或高校附近,设立项目孵化中心和科技研发中心,就近引进高科技人才驻地办公,做好项目孵化和技术研发,为我所用。利用安徽材料工程学校教育资源,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做好本土技术工人的培训。加快众益工业广场公共置业实训基地建设,开展产业技术工人培训,培育新时代“匠人精神”。

1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加快推进城市道路交通、生活配套服务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加快磷化线、电镀中心、污水处理厂、产品展销中心、研发中心、实验中心、检测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企业提供便利服务。加快高速、高铁无缝对接,形成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建立全市统一的云计算大数据服务中心,进一步提高网上办事效率。争取海关、商检和保税仓库等外贸配套服务机构设置,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外贸配套服务。

(六)全力营造氛围,打造亲商安商的人文环境

15.树立环境至上的理念。广泛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开展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召开全市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动员大会,开展“我为优化环境做什么”大讨论和优化发展环境专项整治活动,强化全市上下加快发展意识和服务经济意识,向全社会特别是广大投资者展现我市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信心和决心。

16.重拾宁国精神。结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大力弘扬宁国精神,克服安于现状、求稳怕乱的思想,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营造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对企业多一份关怀,少一份责难,办一件实事,充分激发企业家创业激情,汇聚成推动宁国发展的强大力量。

17.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一方面,引导机关干部革除“官本位”思维,主动俯下身子“亲”商,坦荡真诚同企业交往,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同时,自身要“清”白,把握分寸,不以权谋私,不搞权钱交易。另一方面,引导企业家积极主动与政府部门多沟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宁国发展,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实现从赚钱“靠关系”到“靠本领”的思维转变。

18.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打造高素质公务人员队伍,加强对窗口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让广大干部想干愿干积极干,能干会干善于干。实行主要领导优化发展环境负责制,强化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对企业反映强烈的破坏发展环境问题,做到有诉必查、查实必处,真正树立起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对外良好形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