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关于减轻人情消费,推进移风易俗的调研报告

2018/10/10 15:15:30 人评论

关于减轻人情消费,推进移风易俗的调研报告人情消费作为我国传统礼尚往来的重要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维系亲情友情、和谐邻里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市的人情消费名目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高,严重背离了“…

关于减轻人情消费,推进移风易俗的调研报告


人情消费作为我国传统礼尚往来的重要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维系亲情友情、和谐邻里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我市的人情消费名目越来越多,金额越来越高,严重背离了“人情”的基本内涵。中共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抵制腐朽落后文化侵蚀。为抵制陋习,让人情消费回归理性,市政协组织开展了“减轻人情消费,推进移风易俗”专题调研活动,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我市人情消费现状,全面分析人情消费过多过滥的原因,广泛征集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我市人情消费现状
     人情消费负担重。在对1232名网民代表和325户农村居民对象的问卷调查显示,农村家庭年均人情消费5000元,城市家庭年均人情消费8000元,多的甚至占家庭可支配收入50%。人情消费已经成为群众生活中一项重要支出,直接影响了群众正常生产生活,在农村,部分家庭由于收入少,甚至存在借债送礼现象。

二是人情消费名目繁多。经调查统计,我市当前人情消费主要名目有10余项,消费名目过多过滥现象突出,从传统的结婚、生子、寿诞、丧事、节日问候逐步增加了乔迁新居、升学参军、生意开张、购买小车等项目。在问卷调查中,80%的人表示常年在各类酒宴中“赶情送礼”,原本局限在亲属之间的喜庆事项已公开大肆操办,消费名目不断增加,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三是人情消费浪费大。在红白喜事操办中普遍存在着盲目攀比现象,比房子、比车子、比彩礼、比排场,宴席中菜品越来越多,烟酒档次越来越高,浪费现象突出;正常操办婚事,婚车要安排10辆以上,还要请婚庆公司策划,需要一大笔资金开支。在操办丧事上,大多都会请乐队、做法术,祭品不断“推陈出新”。

四是人情消费危害大。参加人情活动都需要随礼或交“份子钱”,每次随礼少则300-500元,多则上千元,那些收入少的人不是因为玩不起“朋友圈”而退出社交活动,就是硬着头皮撑下去而影响家庭发展。“薄养厚葬”之风在农村较为盛行,与传统孝道背向而驰,有的子女在老人生前不尽孝道,死后却大办丧事,明明生活并不富裕,却打肿脸充胖子,动辄花销几千块甚至上万元,既增加了家庭负担,又败坏了社会风气。

五是被动人情消费现象突出。多数人对人情消费虽有反感,但又碍于情面,不好意思不参加,常常“笑脸接请柬,背后吐怨言”,被动参与人情消费。原本仅局限于亲朋好友之间的人情往来,逐步扩大到同事、同学、服务对象等领域,有的甚至不分关系亲疏,群发短信通知赴宴。

六是反对过度人情消费呼声高。绝大多数居民对过度人情消费持反对意见,认为我市当前的人情消费名目过多、消费支出压力大,人情往来变了味,损害了人与人之间健康的人际关系,造成了不良的社会风气,加重了群众负担,应该转变人情消费观念,推进移风易俗。

二、我市人情消费过多过滥的原因分析
    一是攀比心理严重。多数群众把相互往来的频繁程度以及礼金赠送多少作为衡量红白喜事隆重与否、人缘好坏、感情厚薄的标准,于是逢事参加必定送礼,而且礼金层层加码。

二是从众心理突出。大多群众对人情消费名目不断增加、金额水涨船高等现象心存不满,但如果不参加又担心被视为另类,所以不管各类庆典宴请名目合理与否,一般都会选择参与,形成了人情消费“人人喊打、人人参与”的奇怪现象。

三是补偿心理存在。部分群众将人情消费作为一种投资手段,认为遇事不操办,就收不回以前的人情投资,于是不断“创新”方式,巧立名目来收礼,以求得经济上的收支平衡。部分党员干部为规避党风廉政检查,有意将宴请化整为零,分期分批次、多地点举办。

四是传统陋习影响深。婚丧嫁娶讲排场、摆阔气等陈规陋习代代相传,根深蒂固。把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当做孝敬老人、关爱子女的一种表现,竞相效仿。同时,受传统民俗的影响,在丧葬中讲排场,“兴师动众”、巨资建坟等现象屡见不鲜。

五是教育引导不足。各级各部门对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期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号召的多、落实的少。多数党员干部对“大操大办风”、“攀比风”、“迷信风”等不正之风视而不见。在农村没有树立“移风易俗、文明乡风”鲜明导向,没有形成文明向上的新风尚。

六是监督管理弱化。对党员干部“人情风”的管理过于笼统,虽然明确提出党员干部“严禁利用婚丧嫁娶等事宜借机敛财”,但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对老百姓“人情风”的管理缺乏有力抓手,村规民约大多流于形式,仅仅停留在“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喊在嘴上”。个别村和社区虽成立了红白理事会,但缺乏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撑,移风易俗工作推进难度大。

减轻人情消费,推进移风易俗的建议
    新时代、新风尚务必减轻人情消费,推进移风易俗。为减轻群众负担,革除陈规陋习,遏制不良风气,形成全社会崇尚文明、节俭、科学的良好风尚,特提出如下建议。

坚持思想引领,树立新时代价值理念。

1、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大精神,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
    2、树立新时代人情观。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将移风易俗作为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通过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等形式,倡导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弘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形成节约光荣、铺张可耻的良好社会风尚,引导广大群众树立起正确的“人情观”。
    二、健全工作机制,规范人情消费行为。
    3、加强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党风正则民风正”。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制定出台《党员干部带头移风易俗、操办红白喜事实施意见》,明确党员干部可操办的红白喜事名目、宴请范围、宴席规模、礼金标准等。组织党员干部签订《移风易俗、树文明立新风承诺书》,并将党员干部操办红白喜事纳入个人事项报告内容,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
    4、创新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围绕“社会治理创新年”活动,积极探索构建“五维共治”基层治理新模式,健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社会治理体系。加强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居)协商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建设,修订完善《村规民约》《社区居民公约》,对红白喜事操办内容、宴请范围、随礼标准等事宜做出全面规定,确保有人管事、有章程理事,参加宴席单次随礼不超过200元。深入实施“移风易俗”“成风化人”工程,印发《改变“人情债”陋习,倡导文明节俭新风倡议书》,引导群众自觉抵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酗酒赌博、薄养厚葬等旧风陋习,弘扬时代新风尚。

三、注重典型带动,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突出家庭文明建设。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深入开展好家教、好家风、好家训、身边好人及文明家庭等评选表彰活动,选树一批老百姓身边的好典型,精心打造一批移风易俗、乡风文明示范户,建设新时代的家风文化。

6、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公开栏、网络论坛、微信微博、公众号、客户端等各类宣传平台,加强对移风易俗工作举措和成效的宣传报道,大力营造移风易俗的良好舆论氛围,让破除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成为社会共识。

7、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结合文明创建、美丽乡村建设,大张旗鼓开展移风易俗大讨论,广泛征集意见建议,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深入开展移风易俗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开展“移风易俗从我做起”签名承诺,形成“破除陋习人人支持,移风易俗个个参与”的生动局面。

四、完善配套服务,搭建移风易俗服务平台。

8、设立公共食堂或共享客厅。结合文化礼堂建设,在有条件的自然村或居民小区设立“公共食堂”或“共享客厅”,购置炊具、桌椅、碗筷等酒席用品,为群众办理“红白喜事”提供服务,引导村(居)民自己购买食材,通过村(居)民互助形式,就近到“公共食堂”或“共享客厅”操办宴席,降低喜宴成本。

9、倡导新事新办。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深入开展移风易俗签名承诺活动,并选择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组织举办集体婚礼、公益婚礼、草坪婚礼、旅行婚礼等方式,倡导文明节俭、健康向上的婚姻观念,引导广大青年自觉抵制天价彩礼、盲目攀比等陈规陋习。

10、推广生态墓葬。深化殡葬改革,加大对乱埋乱葬行为的治理力度,加强生态公益性公墓建设,出台相应鼓励政策,降低殡葬成本,推广“以树代碑”等节地生态安葬方式,实行骨灰深埋安葬,做到地表无坟头、墓碑小型化。同时,坚持葬法改革与葬礼改革并重,倡导厚养薄葬和文明祭祀,形成绿色、生态、文明的殡葬新风。

五、加强督查考核,建立移风易俗长效机制。

1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组,加强对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市文明委牵头,建立移风易俗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加强统筹协调,实施分类管理,形成齐抓共管、协调推进移风易俗的工作格局。

12、明确考核细则。将移风易俗工作纳入“五维共治”、目标管理、意识形态、文明创建、党风廉政、美丽乡村、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考核内容,明确考核细则,加大考核力度,进一步增强各级各部门做好移风易俗工作的责任意识。

13、强化监督检查。市纪委监委开通监督举报电话,及时掌握并查处党员干部在人情消费活动中的违规违纪行为。加大明查暗访的密度和力度,定期开展群众满意度电话调查和走访,检验工作成效。

移风易俗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环节。减轻人情消费,推进移风易俗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坚持统一思想、广泛宣传、层层发动、齐抓共管,力争用3-5年时间,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从根本上遏制我市人情消费愈演愈烈之势,让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真正从繁冗的迎来送往、吃喝应酬中解脱出来,把精力用在谋划工作和享受健康生活上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