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色立朝一尚书
——记南宋吏部尚书奚季虎
李为民
自奚士达、奚士逊两兄弟于淳熙二年(1175)双双进士登科、耀宗光祖以后,时隔69年,宁国的奚氏家族中又升起了一颗闪亮的新星,又一次在宁国的天空中划出了耀眼的光辉,他就是奚士达的曾孙奚季虎。奚季虎,字仲威,出生于宋宝庆元年(1225)。俗话说:从小看老,三岁看大。孩提时的奚季虎便记忆力特强,读书时可以做到一目十行而又过目不忘,尤其喜欢读有关国民经济和治国谋略之类的书籍(有史记载:仲威少颖悟非凡,读书十行俱下,嗜经济韬略诸书)。可见,奚季虎自小便十分聪颖,气宇不凡。青年时的奚季虎对农田水利、天文地理、军事布阵等知识烂熟于心,并且能够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一天,时任宰相的吴潜回宁国家乡探亲,听说有个叫奚季虎的后生博览群书,才华横溢,便有心要面试面试。奚季虎面对宰相的考核,胸有成竹,思维敏捷,应答如流。吴潜见年轻的奚季虎才貌双全,十分钟爱,他压抑不住内心的喜悦说:“这个后生是栋梁之材啊,日后必成大器!”于是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奚季虎为妻,并鼓励奚季虎参加登科考试,走读书报国之路。
宋淳祐四年(1244),奚季虎如愿考中进士,开始担任的是文职七品承议郎官职,由于他为官精明干练且政绩突出,以后仕途便一路升迁。35岁便被皇帝授以钦差大臣派往湖南重镇桂阳任职,直接管理桂阳一方的农营田事,并负责军机要务。景定二年(1261),奸相贾似道借口谋杀了南宋抗元名将、湖南安抚使向士壁,任职湖南的一批重臣如赵奎、史岩之等都受牵连被贬。内乱造成了湖南军政事务一时间几乎无人过问,管理混乱,边防经费十分紧缺。那时,惟有奚季虎坚守桂阳地区严格训练部队,抓紧囤积粮草,为前线战事的胜利提供了坚强的人力和财力保障,立下了卓著的功劳。于是,宋理宗亲自召见奚季虎并委以重任,让他担任吏部尚书,掌管全国官吏的调任和升迁事务。奚季虎在这个位置上正色立朝,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凡是他上奏有关国家机密的建议,一律不保留手稿,从来不会泄露。由于奚季虎诚信、忠君的为人处世,深得皇帝信赖,虽然奸相贾似道屡屡刁难、中伤奚季虎,但他都能转危为安。咸淳十年(1274),奚季虎实在无法忍受贾似道的专权霸道,一纸辞呈含愤谢政回到了宁国故里。不久,贾似道也被宋恭帝赵显罢官贬逐,同年八月死于流放的途中漳州。这时,皇帝又颁旨重新启用奚季虎,但是当朝廷的公文传到宁国,正当年富力强的奚季虎却不幸病逝了,可惜南宋末年享誉政坛上的一位治国良材,就这样走完了他短短49岁的生命历程。
三花竞秀耀胡府
——记南宋胡伯虎、胡用虎、胡季虎三兄弟
郑 树 森
(一)
南宋嘉定年间,宁国县北39都罗田。寒冬的早晨,野外严霜皑皑。从一处庭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路人以为声音源自私塾,可罗田村人都知道这是胡家三个公子在诵读诗书。
胡府主人胡从龙,字飞云,淳熙十四年(1187)25岁进士及第,后仕防御判官。这位饱学之士相信古语所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平日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为人豁达宽容,时常赈济穷苦人。果然,中年娶得年轻貌美的王氏为妻,生得三子:长子伯虎,字用之;次子用虎,字威之;三子季虎,字景召。王氏始孕二胎的某天,夜梦有神人曰“胡氏积善,当怀异子”,数月后生下用虎。胡从龙与妻子悉心抚育三子。三个儿子也很聪慧,受父母的影响、教诲,都有孝悌敬长的品行。
嘉定年间的胡从龙,年近花甲,退休赋闲在家,他常以显赫的家世激励儿子:远祖名“满”,被周武王封于陈(今属河南),后裔以其谥“胡”为姓。胡氏代出名士、辅臣。唐光启三年(887)八月,第47世孙胡学以宣歙节度讨击使、检校国子祭酒、殿中侍御史兼任御史中丞。胡学之后不乏贵胄,“满”公75世孙、家居泰州、时任忠顺大夫的胡应麟于建炎元年(1127)护驾宋高宗赵构南渡,先在泾县北寺巷宗家处暂住,不久迁居宁国东乡娄村(一名“大泽里”,适逢金、宋两国干戈止息,改村名为“戈驻”),成为宁国胡氏始祖①。应麟长子祥凤任柳州官学教授,次子鸣凤曾居株木店又回迁戈驻,鸣凤子从龙自戈驻迁居罗田。
在重诗书、奉忠孝的家声中,三兄弟夙兴夜寐,钻研学问,苦心孤诣。读书每有心得即相互辩论,又共商诗赋、策论的技艺。以读书为要,也常利用闲暇走村串闾,了解稼穑、民瘼。对岳飞抗金行实耳熟能详,对宋金对峙的局面深以为忧,立志日后为国效劳。
(二)
伯虎十余岁以诗赋参加乡试,很快文才驰名。成年后经人引荐,跟随吕东莱先生游学几年,成为吕氏得意门生。东莱先生即吕祖谦,婺州(今金华)人,曾任国史院编修,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说,散文笔锋犀利,开浙东学派先声,著有《东莱集》等,时人将其与朱熹、张栻并称“东南三贤”。伯虎第一次参加乡试,被授予迪功郎。第二次乡试,被礼部选任为白鹿书院山长。伯虎早已耳闻这是一处学者向往的名院:南唐中庐山五老峰下建有学馆,以唐贞观年间李涉、李渤兄弟在此隐居读书、畜一白鹿而取名。宋咸平五年(1002)建“白鹿洞书院”,后废。南宋朱熹知南康军任上重建为讲学所。与商丘应天书院、石鼓山书院(一说嵩阳书院、一说睢阳书院)、长沙岳麓书院并称宋代“四大书院”。书院山长为书院主讲及总理院务者,与学正、教谕并为学官。伯虎感到,担当此职,学识应孚众望。在任几年,他参诸典籍,精心备课,向生员传道授业,常与弟子针砭时弊,注意发现、引荐品学兼优的生员为世所用。
淳祐七年(1247),伯虎参加殿试而中进士,被吏部授予和州防御判官。和州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北齐始置和州,辖境相当今和县、含山等地;明清为直隶州,1912年废州为县)。和州之梁山与采石之博望山隔江对峙,湍激的江流在此回漩转向东北,唐代诗人李白曾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迴”的诗句描写了和州的地理形势。和州历为江防重镇,隋、唐、明统一江南,均在此渡江。对防御判官一职,伯虎并不陌生,其父任过此职。但在和州任防御判官,却让伯虎深感责任重大。上任伊始,伯虎即率属下登上梁山之巅,举目四望。除领略李白诗句的意境外,遥想百余年前金兵数番南侵肆掠、生灵涂炭,宋廷被迫辗转镇江、越州(今绍兴市)、明州(今宁波市)、定海,最后于绍兴八年(1138)定都临安(今杭州)的情形。他勉励从属:吾辈当恪尽职守,为江南百姓把好江防。经过一番勘察,考据典册,制定并实施了布防计划:增设炮台、岗哨;重点部位增兵把守;实行巡逻、侦察、报警、交接、检查等制度;整饬军纪,处置数名怠于职守的总兵,两月后全境防务井然有序,知州将其政绩呈报上级,伯虎受到嘉奖。
数年后,他致仕回乡,构一草舍,读书自娱,间或农耕,人称“韦庵先生”。常常传书于时任杭州通判的儿子瑞义(字元芳,以进士授迪功郎,潜心治《易》,得“理学”之传),嘱咐以白居易、苏轼为榜样,兴利除弊,造福杭州乡民。
(三)
用虎少小异常聪敏,长辈们夸他的言行不像孩童。他善于观察成年人的活动,模仿力极强。凡山川雷电、花鸟虫鱼之类现象,他经常琢磨,有时提出的疑问让大人难以回答。一个春日,用虎与几个少年同伴在路上磊石桥玩耍,不巧遇上县令的车轿路过,衙役踢倒了磊桥,孩童们不依,用虎出上联“踢倒磊桥三块石”,县令被难住,只得沿原路灰溜溜地离去。次日县令找到用虎,说在半路上想出了下联“剪开出字两重山”,用虎大笑县令“是你夫人所教,常用剪子的女人才用‘剪开’,男子汉当用‘劈开’”。从此,这故事不翼而飞。
用虎读书十分用功。淳祐四年(1244)参加殿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彭泽县尉。彭泽县地处江西北部、长江南岸,与宿松县隔江相望,两县之间夹有江中岛屿——小孤山,多年来两县为小孤山的权属相争不下。用虎亲自登岛寻找历史遗迹和证据,奏报朝廷,朝廷核准小孤山归彭泽县所有,从此定纷止争。彭泽县是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任过县令的地方,留下陶公很多诗文、故事,用虎政暇时常诵读其诗文,陶醉于诗文恬淡自然的意境,幻想有朝一日过上“桃花源里”生活。他还协助县令,发动群众加固江堤以防水患,鼓励百姓发展渔业。
咸淳八年(1272)三月,主管建康府崇禧观的胡用虎被加封朝奉大夫。所任勤于政事、体恤民情,政绩卓著,经吏部考核,擢升监察御史,职责是分察百官、巡抚州县狱讼。兹任上,举凡官吏贪污渎职、断案不公而致冤曲者,他都执法不阿。
越明年,转任太府少卿,主管朝廷库藏、皇室用度、全国贡赋货财等事务。宋廷南渡以来,土地兼并突出,皇族和出身北方的文臣武将纷纷在南方掠夺土地置家业,一般官僚地主也利用战乱兼并土地,商贾大量购地,土地过分集中于地主手中,影响政府的赋税收入。绍兴十一年(1141)宋与金签订屈辱投降的“绍兴和议”,宋对金称臣,把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以北的土地割让给金;每年向金纳“岁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1164年与金签“隆兴和议”,金宋之间为叔侄关系,改“岁贡”为“岁币”,每年减银绢10万两匹。1208年签“嘉定和议”,金宋之间改为伯侄关系,增每年“岁币”为银30万两、绢30万匹,当年赔偿军银300万两。巨额的军费及输纳金朝的大量岁币,增加了财政支出。在财政异常困难的情况下,用虎主政太府,尽其所能,采取一些措施理财,缓解财政压力和阶级矛盾:其一,税赋收取有度。对资源不等的地区调整税额,力求公平负税;但逢灾情、民贫,必派人稽查,间或暗访,奏请皇上减免赋税或赈济灾民,对灾害频繁的地区奏请朝廷停收几年贡赋以休养生息。其二,对地主豪强掠夺财富和少数官吏贪污、挪用税款予以惩处。其三,适当压缩财政支出。对皇室用度尽可能减少浪费,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削减或取消一些费用。由于措施得当,用虎在太府主政期间,全国财力有较大增长,受到皇上和执政大臣的褒奖。他致仕时,朝廷赠以“光禄大夫”称号,告老还乡,自号“石壁居士”,年80卒。
(四)
虽然季虎排行小,但自孩提时代,他就有不甘示弱的个性。两位兄长作诗、绘画,他必比试。诗书过目成诵。及加冠之年,笃爱“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南宋以来科考取士的必读书),论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常常口若悬河。
淳祐四年(1244),季虎与二哥相约赴京会试,双登进士。初任徽州通判、池州教授,后改任句容县令。无论从政、教学、司法,胡季虎均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正值桂阳社会治安混乱、朝廷欲寻得力官吏前往整治之际,经正直朝臣推荐,胡季虎被派遣代掌桂阳军。桂阳以地处桂洞之南得名,宋廷在此置有银坑。南宋绍兴初年升桂阳监为桂阳军,治所在平阳(今湖南桂阳县,元至元年间升为路,明降为州,清雍正中升为直隶州,1913年废州为县),辖境相当于今之桂阳、蓝山、嘉禾、临武等县。上任两月间,季虎一面与当地不法豪右虚与应酬,装作“和事佬”,一面遣人“混迹”于地痞、绿林、豪右瓜牙之中,通过卧底掌握证据,忽一日借“议事”将不法豪右、绿林首领一时收擒,季虎出示确凿证据,推出证人,依据法条惩办了首恶者,令胁从者具结悔过,地方秩序及时好转。
对季虎之理政,士大夫、百姓为之肃然,誉之“卧虎”。一日,宋度宗赵禥巡视湖南,途经桂阳,胡季虎接旨赶赴行在(帝王所至之地)汇报地情和政务:宋南渡以来,土地兼并使多数农民成为佃农,地租加重,生活极度困难,出现“有山皆种麦,有水皆种粳,牛领疮见骨,叱叱犹夜耕”②的现象,浙江、湖南、福建等地发生抗租斗争。咸淳三年(1267)冬起,蒙古军大举南侵,咸淳九年(1273)樊城、襄阳相继失陷。为弥补财政亏空,贾似道滥发纸币“金银关子”,由于政府未贮备基金,结果导致币值下跌,物价猛涨,民不聊生。胡季虎联想上述内忧外患,奏报中借疏陈《大学》要旨和董仲舒(汉武帝时大臣、儒家学者)“天人格心”之说,劝谏皇上。他说:天道与人事息息相关。君王代天治民,感通于天。天用风调雨顺、降“符瑞”来奖励君王的“德政”,用降灾和日食、月食、山崩等变异以谴责君王的“暴政”;“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君、王、百官、士大夫皆应正心,国家典章制度、施政措施和君臣行为要顺应天意,免招天怒人怨。他的一番奏陈,让皇上频频颔首赞许。数年后,季虎退休归里,晚号“定庵居士”,人称“云峰先生”。
(五)
“三虎”(伯虎、用虎、季虎)既出,“三代五进士”成为闻名遐迩的佳话,其文章事业彪炳一时,县尹、乡人仰慕。清嘉庆十四年(1809),礼部侍郎汪滋畹为株木店《胡氏宗谱》作序,称韦庵、石壁、定庵诸公为“三花竞秀”。后孙励志,人文蔚起。明代永乐年间南京户部主事胡昶生、山东长清知县胡义荣,洪熙年间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胡廙(为迁居广德东冲胡氏),嘉靖年间广东都司经历胡珂,清雍正乾隆年间四川绵州知州胡启楷、江南常州府教谕胡启淳、徽州府休宁县训导胡逢炜,道光年间山西大同府灵石知县胡坊时等,皆胡氏苗裔,正所谓“庭栽栖凤竹,池养化龙鱼”。
“三先生”效国利民的精神、业绩为宁国历史落上璀璨一笔,永为世代传颂。
(作者系宁国市地方志办公室干部)
注:①应麟子孙蕃衍,播迁于四川、柳州、河南、临安县、歙县、广德县东冲、宣州及宁国县之长虹、沙埠、南极、南阳村、万家、港口等,也有守祖居戈驻者。
②出自陆游《农家叹》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