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长廊 > 文史资料

新法接生传入宁国第一人—记杨培婴

2011/8/2 8:12:17 人评论

 

新法接生传入宁国第一人
——记杨培婴
周喜平
 
杨培婴,女,原名杨佩英,浙江诸暨人,生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卒于1984年,终年86年。
1922年,杨培婴从杭州广济专门产科学校(浙医大前身)毕业后,到湖州福音医院妇产科任助产士。1925年,杨培婴随丈夫杨谦来宁国定居,在河沥溪开办了杨佩英诊所,兼设平民药房。这是宁国第一家妇产科诊所和西药房。在从医过程中,杨培婴积极推行新法接生,成为新法接生传入宁国的第一人。
抗战时期,为避日寇空袭,诊所迁到小溪口外的福音堂。抗战胜利后,诊所迁至西马路基督教布道所。直到解放后的1951年,杨佩英诊所经营了26年。26年里,杨培婴工作认真负责,对助产技术刻苦钻研,精益求精,医德高尚,待人和蔼可亲。因经济条件限制,诊所设备十分简陋,既无病房,更无病床,不能接待产妇,所以每次助产都是出诊。无论是白天黑夜,严冬酷暑,也无论路途远近,杨培婴都是随请随行,从无失误,以她精湛的医技使一个又一个产妇和婴儿化险为夷。抗战初期,为避战难,杨培婴一家曾在石口住过一段时间,诊所也随之搬迁。距离杨培婴家10多里的石坑村有一对从苏州逃难来的徐姓夫妇,妻子因38岁大龄生第一胎,又因身材矮小,造成难产,请杨培婴接生。杨培婴守候护理三天三夜,最后用高位产钳拉出胎儿,母女平安。杨培婴体谅徐家处境困难,未收分文,徐家夫妇深受感动。后来杨培婴一家搬回河沥溪福音堂,徐家夫妇因想念杨培婴,也来到河沥溪与杨培婴为邻。虹龙朱村一产妇,难产四天四夜未分娩,请杨培婴助产接生,母子平安。在这26年里,杨培婴的足迹遍及全县集镇和乡村,邻县毗邻乡村也时常出现她的身影。
1951年,杨培婴担任宁国县人民卫生院(市医院前身)妇产科负责人,担负起开创全县妇产工作新局面的重任。她勤奋工作,一丝不苟,任劳任怨,为建国初期宁国的妇幼保健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当时,卫生院的条件很差,妇产科设备简陋,她毫无怨言的捐出自己原来诊所的医疗器械。为了推动新法接生的开展,她呕心沥血,手把手的培训了接生员和保健员350多名。在工作中,她刻苦学习各种妇产科疾病医疗新技术,并运用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六十年代初,在芜湖弋矶山医院医师的指导下,与本院沈以明医生密切协作,大胆地施行剖腹产、子宫切除和宫外孕、卵巢囊肿切除等在当时还是高难度的手术,从死神手里夺回了一个个产妇和婴儿的生命。杨培婴思想开明,对在医疗技术方面求教于她的人从不保守。她在多年的助产工作中熟练地掌握了解决难产问题的技术,得到有关专家的认可。1963年,芜湖弋矶山医院妇产科一位医生专程来宁国向杨培婴求教,她详细介绍,毫无保留。某医学刊物介绍了后出儿头穿颅术雷佛奴尔大月份引产术,杨培婴经过反复学习和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取得较好效果。徽州地区医院妇产科严医生闻讯后向杨培婴求教,她多次详细介绍,并将刊物奉送给严医生。杨培婴的工作业绩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她被当选为宁国县第一至第五届人大代表,并先后担任县妇联代表、常委等职。
1966年,因遭诬陷,68岁的杨培婴被以现行反革命罪判刑五年,监外执行。刑满后,随儿子杨柏龄下放南极公社劳动改造。在南极的日子里,杨培婴忍辱负重,甘冒被揪斗的风险,履行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周吉大队荷花塘的横位产妇、龙川大队的前置胎盘产妇及多位胎盘滞留、葡萄胎大出血产妇均在她的救治下转危为安,而且不要任何报酬。她还经常将晚辈们买给她的营养品赠送给那些虚弱无力、面色苍白的贫苦病人。因此,当地群众并不把她当作劳改释放犯,而是把她当作救命恩人由衷的爱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杨培婴的冤案得到了平反。1978年底,县委在东风剧院召开平反大会,为杨培婴恢复名誉和公职。当杨培婴领到补发的壹万贰仟元工资时,她十分激动,自愿捐款陆仟元支援救灾(后因救灾办公室无银行帐号,难以处理,此款退还杨培婴)。平反后,杨培婴以80岁高龄要求继续工作,1979年退休,五年后含笑逝世。
杨培婴自1925年来到宁国,直到1984年去世,在宁国工作和生活了60个年头。她将她的一生献给了宁国的妇幼保健事业。为了宁国妇女儿童的健康,她多次放弃去上海与丈夫团聚的机会,并且将自己的名字佩英改为培婴,以示此志终生不渝。杨培婴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本文根据杨柏龄撰写的忆先母杨培婴改写,原文载宁国文史资料第五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