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长廊 > 文史资料

山门之奇天下无

2024/7/3 8:39:34 人评论

每个村庄都是一部厚重的历史,都有她独有的故事和令人着迷的地方。

山门村其名源于境内的山门洞,是港口镇下辖的7个行政村之一,位于宁国市西北部,距市区15公里。它东连凉亭村,青龙乡,西抵宣州柏枧山,北邻太平村,其地图轮廓酷似动漫里海狮跃出水面顶球的情形。

该村众多村落的生成和发展是一个动态进程。据考古发现,历史悠久、景观神奇的山门村,远在东汉时期就有人居住。村落依据地形山势,H型。东晋隐士瞿硎隐居山门洞,大司马桓温造访于此,轰动一时,引来众多散户来山门定居。伴随北方战乱和江南的开发,唐宋以后来此聚族而居的人越来越多,宁国毗邻浙江和徽州,明清时期生产生活受其深远影响。清末,太平军与清军在宁国缠斗近十年,加上瘟疫流行,十室九空,山门村也未能幸免。后来,湖北、安庆等地的移民陆续迁入山门村,形成湖北沟、安庆沟、太湖洼等自然村落,他们在带来原居地生活习俗的同时,也入乡随俗与当地人和睦相处,在此居住、繁衍,生生生息。

山门村解放前设山门保,属港口乡。1952年设山门乡,属西津区。1956年山门、澄清两乡合并为新的山门乡,属汪溪区。1961年设山门公社,属港口区。1983年改为山门乡,后来又改为山门镇。2001年,山门镇所辖7个村并入港口镇。2002年,山门、方村、程村3个村合并为新的山门村。现山门村35个村民组,人口4500余人,总面积23平方公里

群山怀抱、风景绮丽的山门村,以山地丘陵为主,水源充裕,山门河及其支流穿村而过,适宜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境内植被茂密,古树名木众多,自然条件优越,历史底蕴深厚,既有得天独厚的历史名胜山门洞、江南文化名山文脊山,还有博大精深的佛道文化遗存、散落村内的明清民居和淳朴文明的民风

乡情,等等。省内大型梅花鹿养殖基地、恩龙生态万亩观光林和以生产“海螺”牌水泥闻名中外的安徽省宁国水泥厂(国家“六五”重点建设项目,上世纪80年代上马)也坐落在山门村。

青山、绿水、古道、名胜、民居、庙宇和淳朴的民风,在这里交汇出一幅古朴而清雅的山水画卷。2016年,山门村被国家住建部、文旅部、财政部等六家单位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作为中国传统村落的山门村,它不仅有依山傍水而建的周木义宅、邹安宁宅等20余栋砖木结构、具有明清徽派建筑样式(如马头墙)的老屋,还有承载着巨大历史信息与文化底蕴的文脊山、山门洞。

在港口镇西侧与宣州区交界地带有一山脉,人们对它的称呼不一:在宁国境内古称文脊山,时称百尖山,主峰海拔409米2015年地名普查测为411.5米);在宣州区境内人称柏枧山,主峰海拔995米。至于文脊山名称的得来,我想,只有到过山门村,坐车经过24道拐,然后爬到山顶向西眺望,你就能看到蓝天下郁郁葱葱的山峰,其山脊线似波涛起伏,也许会止不住赞叹道:“文脊山,好美的风景!”

文脊山,又名曷山。(北宋《太平寰宇记》)相传有大大小小山峰近百东有海螺山,南有蒋家山,西与宣城柏枧山相连,北有铁门槛。文脊山虽不高,却有三大明显特征:

一是“奇崛”。明嘉靖《宁国县志》载:文脊山“斗起霄崿于万山之中,翠壁如削,万仞立铁,不可攀而跻也”。北宋名相、文学家王安石与友同游山门时,留诗《次韵游山门寺望文脊山》云:“宣城百山间,文脊尤奇峰。拔出飞鸟上,画图难为容。…… 游者如可得,甘弃万户封。安能久尘土,倾倒相迎逢。”好个“拔出飞鸟上,画图难为容”,如果能攀临绝顶,竟让见多识广的一代文豪“甘弃万户封”!宁国人张所勉,康熙贡生,在《陪郡守佟公文脊秋望》一诗中也说:“嵯峨文脊峰,丘壑何窈窕。”清朝江苏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县一带)人张世绥,宁国县教谕,他在《文脊山》中道:“万仞环西北,宁阳第一峰。”类似的诗句举不胜举。文脊山巍然挺拔,山势陡峭,奇峰突兀,举世公认,她让宋朝以来多少文人墨客望“山”兴叹,望而却步,所以王安石、梅尧臣、吴季野等诗词的标题无一例外的都是“望文脊山”。

二是“奇丽”。文脊山群峰逶迤,谷深林密,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为历代文人所青睐。清初顾祖禹编著的《读史方舆纪要》载:宁国文脊山“峰峦攒秀,岩洞盘回,为郡之雄镇”。南宋诗人华岳,安徽贵池人嘉定十年(1217),武状元,其诗豪纵,著有《翠微北征录》。他到宁国游玩,看到崖壁上别人的诗,也和了一首《题文脊山次壁间韵》,其中百峰攒碧版桥西,眼力增明步武迟。红映竹篱花笑客,翠翻云幕雨催诗”诗句道出了文脊绿意葱茏,夏花绚烂,云雾翻腾的优美画面和山高难行、淋雨催诗的情感体验。

特别是文脊山的秋色和雪景,令文人雅士喜不自禁,赞不绝口。姚辟,江苏金坛人,北宋进士,曾在宁国留下六首诗。其中《雪后望文脊诸峰哦韦苏州“门对寒流雪满山”之句得两诗》,写的都是文脊山雪景,诗二云:“新年袅袅娉娉雪,犹在重重叠叠山。莫作故时峰岭看,玉京今不是人间。”韦苏州即唐代诗人韦应物,曾任过苏州刺史。句中“玉京”,是道家传说中元始天尊住的玉京山,居天中心,其宫殿都用金玉装饰。本诗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雪花飘荡的婀娜娉婷之姿和群山逶迤的银装素裹之美,讴歌了文脊山的不同凡响,胜似天外仙境。

而清代邑人仙祖绅和武陵(今湖南常德)人陈养元,宁国知县,康熙《宁国县志》纂修者,则留下了同题诗《文脊山秋望》。仙诗云:“枫林最好霜容老,不羡桃源漱晚汀。”陈诗云:“万井黄云铺绿野,千林朱果挂丹丘。”他们二人把金秋时节的文脊山天高云淡、层林尽染、稻熟果香渲染得犹如世外桃源,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三是奇趣。文脊山汇集了山、石、泉、潭、瀑、洞、寺等景观于一体,充满大自然的神奇奥妙。如怪石林立,千姿百态,如剑似佛。尤其是文脊峰水库后面山上的一道石壁形似富贵人家的铁门槛,维妙维俏。宋代诗人范成大游览文脊山“铁门槛”,留下名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后被曹雪芹引《红楼梦》书中,引起人们对生与死发出无限感慨和共鸣。文脊山中还蕴藏着宋代就闻名于世的观赏石——宣石,她洁白如雪晶莹剔透,赏心悦目,让人爱不释手。

文脊山的水,可听,可观,可饮,可玩!如地下泉水,四季叮咚,清冽可口。山南边泉水湾水库那里的泉水,冬暖夏凉,令人称奇。清鲍明发《文脊记》载,文脊山“极顶名望天台,万仞之巅,坦若平地,可三四十亩。中有水池小天潭,池有芦苇。”奇妙的是此潭处峰顶四季不涸。如今,山顶建有“天台寺”文脊山瀑布最有名的,是位于方家冲安庆沟飞龙瀑布和青龙蒋家山龙潭寺瀑布,遇到雨季“飞流直下”的景象煞是壮观,而太阳一出水雾上折射出七彩虹霓,景色着实迷人。

山门村境内寺庙现存不多。坐落于文脊山下干河宏村(第4村民组)的桃园庵,原唐朝建筑已毁,存为清初重建相传桃园庵主持仁心圣师精通医术,治病救人,广施仁义,在当地留下传世佳话。文脊水库脚下的文峰寺始建于清初砖木结构,基本保存,已列入宁国市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现在山门洞门内灵岩寺为最近重建,旧寺原建于唐天宝年间,解放前一直香火兴旺。在清初到达极盛,该寺住持性瞒法师京弘扬佛法,载誉而归,顺治皇帝敕封其为“两江大和尚”并赐“五佛冠紫衣”一件。

当然,文脊山最负盛名和值得观赏的,还是山门洞。

 

到文脊山不到山门洞,此行等于白跑空。

山门洞,古称“山门”,别称“灵岩”。位于文脊山东麓,高10米,宽17米,因石壁中开如门而得名,距今约1.5亿年。经过此山门可连通洞内外各村庄,凡来过的游人无不惊叹其鬼斧神工,别有天地。值得一提的是,门外9株古银杏树,参天蔽日,每到深秋就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大片大片金黄的银杏叶撒落在地,不知让多少游客流连忘返。

山门洞一带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石灰岩长期地下水溶蚀形成。据说整个风景区有大小岩洞72座,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正如万历年间宁国知县周良寅题刻诗词《山门》所描述的那样:“连峰突兀碧云翻,谁凿山门似国门。寺有仙真曾避此,崖缘樵牧只通村。风迴高壁生云气,日映幽花贴石根。迁客偶来留胜赏,何曾足迹隔桃源。”

山门洞1981年入选《中国名胜词典》。1985年,被列为宁国县重点保护风景区。1989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朝阳洞石刻被列为宁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山门洞摩崖石刻群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山门洞风景区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这里的每个洞窟就像耀眼的明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之处和传奇故事。尤以灵岩洞、朝阳洞、紫云洞、涟漪洞、枇杷洞、龙潭洞六洞最为著名。关于每个洞的种种奇妙人们已耳熟能详不再赘述。

人以山胜,山以人名。在这里,我觉得说说东晋隐士瞿硎,以及与山门洞有关的另一些东西也许更有意思。《晋书·隐逸传》有这样一段文字

瞿硎先生者,不得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太和末,常居宣城界文脊山中,山有瞿硎,因以为名焉。大司马桓温,字元之,谯国龙亢人,东晋权臣、名将,是宣城太守桓彝之子,尝往造之,既至,见先生被鹿裘,坐于石室,神无忤色,温及僚佐数十人皆莫测之,乃命伏滔为之铭赞。竟卒于山中。

据不完全统计,自唐以降历代咏山门洞或文脊山的诗文300多篇首其中包括罗隐、沈括、梅尧臣、杨万里、汪泽民、施闰章及邑人周赟、徐云涛等名人雅士,他们除了描写文脊山、山门洞的秀美神奇之外,绝大多数诗文言必凭吊、怀念、赞颂东晋隐士瞿硎

面对桓温的利诱相邀,瞿硎明确表示自己淡泊自甘,乐在其中,“吾不会为贪图富贵而做世人唾弃之事。”所以宋朝宁国状元、丞相吴潜在词作《满江红》中云:“想瞿硎,仙子亦相思,山之隩(意隐)清代宁国贡生汪作霖在《建瞿硎祠记》中也赞叹道“先生之隐,独堪千古。”我想,这就是他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之所在,这就是人们对一个真名叫什么都不清楚的隐士如此崇敬,并频频为他吟诗作文的真正缘由,也是为什么人们跨越千年、不远万里一直怀着朝觐的虔诚来拜谒瞿硎居住的石室——紫云洞,以及洞旁坟茔、洞下祠堂的首要原因。这些都值得我们现代人做更深入的思考。

宁国胡乐人周赟的“天下之奇山门有,山门之奇天下无”,很好地诠释了山门洞的奇特和独特。目前摩崖石刻在山门洞景区共有16处(灵岩洞7处,朝阳洞5处,龙潭洞4处),最常见的是山门洞南北石壁上遒劲有力的八个大字——“仙苔古壁”、“佛座灵岩”和朝阳洞的“月峰天洞”题刻,它们均出自屠羲英之手。

屠羲英是宁国港口大屠村人,明嘉靖进士,为官刚正清廉,人称“士林楷模”,万历帝曾御书“春风化雨,蔚为人宗”相赐。明心洞洞顶也有三处题刻,最有价值的宋景祐四年(1037)县尉蔡杨“紫府行可到,清溪深不通。何当控双鲤,直入水仙宫。”还有两处分别明朝宁国府郡守罗汝芳题刻“水晶”二字和宁国知县周良寅的《题山门》“洞门山日轩,石骨水月冷。宁知千尺龙,独控只潭彩。”江西南城罗汝芳(1515-1588)号近溪朝阳洞石壁上凤鸣二字和山门洞北石壁上的云光石刻也是他所云光旁边有周良寅题刻《山门》诗明宁国县教谕王道题诗

名人名山名胜名寺,老祖宗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虽好,保护好才是真的好。据明嘉靖《宁国县志》载,宋梅尧臣、张献民同游灵岩寺留题,石刻尚存,如今已不见踪影。宋姚辟《游山门呈知府大卿》诗云:“洞门有磨崖,唐贤盛镌凿。”可惜苔藓斑驳,字迹经不起千年光阴的打磨,那也无可奈何。可是人为的毁坏不可原谅,譬如作为明代著名的理学家罗汝芳曾多次来到山门洞狮子岩讲学,嘉靖进士李先芳有诗《游狮子岩忆罗使君尝于此讲学》,勒石记录了当时讲学的盛况。由于当地过度开采山石,狮子岩于1987年夏在一场雷雨中轰然倒伏,后被村民爆破运走,导致一件极具重要历史文化研究价值遗存的消失,留下永远的遗憾!

在此分享一则轶闻。上世纪七十年代下放宁国港口的北京知青高行健,对山门洞、文脊山的游历记忆犹新,1987年他移居法国,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小说《灵山》和《一个人的圣经》中提到南方乡村“灵岩”,成了他创作灵感不竭的“源泉”。

近年来,山门村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依托山门洞名胜古迹和文脊峰森林生态景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探索出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成功争创了国家级传统村落、国家级美丽宜居村庄、首批国家森林乡村、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安徽省生态村、安徽省绿色村庄、安徽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健康小镇、安徽省文明村庄等荣誉称号

与此同时,伴随《山门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2017-2030)》的制订,非遗项目和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洪潮艺术馆、王承庆博士的“银杏书苑”在山门揭牌落地以及有关部门正积极推动皖南事变新四军长叶挺被扣后,在万福村之前留宿山门洞(原国民党二十军军部1938-1942驻扎在此)纪念地建设等等,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入籍法国的高行健们所谓“再也回不去的故土”,一定能够在保护中得到发展,使传统村落山门村这块历史的“活化石”焕发出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 

(作者系安徽省宁国中学退休教师)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