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调查研究

关于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的几点建议

2016/6/11 19:09:21 人评论

 

市政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第四调研组

 

为进一步优化我市服务业发展环境,根据市政协调研工作安排,市政协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第四调研组,在市政协副主席许东升的带领下,通过召开服务对象座谈会、相关职能部门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调研,并赴浙江新昌、嵊州等地考察学习。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目前服务业发展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体制机制不顺,相关考核体系未建立

我市曾设立城市建设和服务业发展办公室,2013年该办公室划归为商务局,2014年办公室原分管及抽调人员全部调离,回到原工作单位。目前服务业发展办公室人员空缺,仅有一名聘用人员从事日常工作,但服务业相关工作量大、专业性强,任务重与人手严重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随着形势发展,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考核分值占比逐年上升,但承担服务业发展考核工作的主要部门仍是商务局、统计局,对相关部门只是常规的调度协调,未纳入相关的目标管理考核体系,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仍然欠缺,以致部分指标难以调度到位。同时,“个转企”推进缓慢,相应政策缺失,也没有纳入对乡、镇、街道的考核。

(二)“划行归市”滞后,无“一对一”扶持政策

跟江浙地区相比,我市服务业领域的“划行归市”严重滞后,不能聚集同类产业、相关行业,因而不能形成规模,凸显自身特色。以浙江新昌为例,该县规划建设了“中国茶市”,年交易额逾20亿,形成集聚辐射效应。相比之下我市差距较大,同类产品,相关产业集聚、集群发展不够,服务业产业缺乏拳头产品。如市区至今无餐饮规划区,餐饮与居住区交杂,油烟、噪音、停车、小区安全等问题越来越突出。从长远角度既不利于产业发展,也不利于市场繁荣。

我市现有的光彩城建材市场、架云轩文化产业市场等专业化市场,虽初具规模,但发展仍面临资金、市场等诸多困难,而我市目前尚未出台专业化市场“一对一”扶持政策,现有政策也仅体现在服务业综合政策若干细则中,不能因情施策,难以促进专业化市场发展壮大。

(三)旅游业集聚融合不够,供给侧水平待提升

近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飞速,但制约旅游发展的环境因素依然较多,主要表现在:体制机制不活,政策激活市场配置优质资源的能力不足;利益分配不够合理,调动各方面发展旅游积极性不够;旅游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尤其是现有的乡村旅游道路,远远不能适应快进慢游的要求,大型停车场、旅游公厕、大型购物点等设施严重不足;产业融合集聚度不够,企业融资难、成本贵,相关部门之间协调机制不够健全,大旅游格局没有形成,市旅游主管部门难以发挥自身主体职能。

二、几点建议

(一)理顺机制体制。一要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吃透上情摸准下情基础上,推动顶层设计,科学制定服务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及配套政策,营造公平、规范、快捷、有序的市场准入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在调研和试点的基础上创新机制,充实服务业发展办公室机构力量,给予相应的综合指挥调度职权,统筹各服务业产业主管部门抓好项目建设、协调调度、督查考核、统计分析等相关工作。要重视经济数据统计平台建设。建议由商务局牵头,市场监管、财政、统计、税务、交运等相关部门参加,以便及时客观准确反映经济运行情况,提出决策咨询。根据部门职责,将平台参加部门纳入部门目标管理考核;由市场监管局牵头对“个转企”目标进行任务分解,并纳入乡镇、街道目标考核。

(二)推进“划行归市”。一要制定“一对一”的专业市场扶持政策。结合“十三五”规划,制定符合我市发展实际、可持续的产业发展规划。同时,服务业发展办公室要配合各专业市场的业务主管部门,根据现有、在建、拟建的市场特色,拿出“一对一”的专业市场扶持政策,促进我市建材、花卉、文化旅游、养老等特色市场发展。二要部门联动推进“划行归市”。市场监管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尽早制定“划行归市”管理暂行办法,通过税收、质量、消防安全、环境等调控手段来实施“划行归市”,借鉴浙江专业市场“划行归市”经验,采取“一事一议”等优惠政策,加强对特色服务业聚集区、功能区的规划与建设,引进国内外知名服务业企业和品牌入驻我市,做大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产业园区,提升本土服务业品质、规模和水平。以商带产,建一个市场,带一批产业。

(三)改革强基促旅游。我市作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47个县市之一,无论是政策层面的支持,还是重大项目的争取都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一要加快旅游体制改革。组建旅游发展公司,坚持以混合所有制的方式吸纳社会资本,壮大产业发展基金,形成全域旅游利益分配机制的良性循环。创新旅游景区协作联票机制、乡村旅游利益分配机制,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采取村+公司+农户模式整合资源,促进旅游景区有序发展。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二要突出重点景区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围绕打造全域性文化旅游目的地目标,找准区域发展定位,紧抓我市现有优质旅游资源,重点推进中国摄影创作基地、安徽川藏线自驾游基地等特色基地建设,精心打造青龙湾生态旅游度假区,狠抓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项目建设环境保障,发挥重点景区龙头示范带动作用和名片效应,形成西部特色旅游经济板块,进而推动全市文化旅游发展。三要优化旅游投资和消费环境。把旅游招商摆在与工业招商同等重要位置,以旅游资源普查为基础编制招商册,制定更加具体的扶持政策。金融部门落实景区门票收费质押、景区经营权质押等政策,落实好信贷服务,做好亲商、安商的服务环境,整合各方资源,切实抓好重大旅游项目的落地及服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