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水景观课题组
水是城市的灵魂,“城有水则秀,居有水增灵”。城市水景观是城市建设中与水有关的生态景观集合体。加强水景观建设有利于城市水环境改善,有利于城市品位提升,有利于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提高。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围绕“山水画廊、生态宁国”创建主题,加大水景观建设力度,城市形象和品位显著提升。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市在水景观规划建设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缺乏统一的建设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编制中,未立足水景观建设需要,对城市水景观进行统筹规划布局,水景观建设缺乏规划指导。部分城市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和施工建设中,仅考虑了项目的功能需求,没有从水景观建设角度进行统筹融合,水利工程建设与水景观建设严重脱节。
二、水环境污染现象严重。在城市污水治理中,由于主管网与相关分支管网连接不畅,污水收集处理率不高,东津河河沥溪段污水长期直排,大量污水未通过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而是直接排放或渗透到城市内河或浅层地下水中,并通过沿河两岸,渗入河道,水污染问题一直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三、文化元素融入不足。在水生态文明城创建工作中,一直未将水文化打造作为创建内容,对水文化的挖掘整理工作尚未启动。在相关水景观项目设计和建设中,仅考虑项目的功能需要和外观形象,对水文化元素的融入缺乏研究,赋予水景观文化内涵较少。
四、沿河自然景观破坏严重。河道采砂缺乏有效统筹,乱采滥挖现象屡禁不绝,借河道疏浚进行采砂,随意损毁沿河竹林、古树、沙洲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了河道及沿河两岸的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涉河建筑审批缺乏管理,乱搭乱建、乱排乱放、私拉围栏等问题突出,影响了河道景观形象。
五、城市水资源缺乏科学调控。我市境内多为山区河流,坡度较大,东津河、中津河上游缺乏大型蓄水工程,河道水位难以调控,雨季水位暴涨,沿河一片汪洋,枯水期河床裸露,乱石嶙峋,河道景观效果大打折扣。西津河拦水坝形式单一,在一定程度上隔断了生物洄游通道。
六、桥梁形式单调无特色。西津河沿河新建的几座桥梁经过精心打造,已成为城市一道亮丽风景线。相比之下,东津河、中津河、水阳江及三条内河沿河桥梁大多形式单调,缺乏文化上的内涵和结构上的特色,整体处理显得简单而粗糙,未能起到点缀和丰富沿河景观作用。
为加强城市水景观打造,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修复,着力打造一个“天蓝蓝兮鸟飞,桥巍巍兮映景,水清清兮鱼翔,岸绿绿兮花香”人水和谐的生态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坚持立足生态,着力抓好水生态保护
一要坚守生态红线。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实施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加强河道采砂综合治理,保护好沿河现有元竹绿色长廊。在河道生态治理中,多使用适应本地生长、具有净化水质作用的睡莲、荷花、芦苇、茅草、柳树、水杉、元竹等水生、湿生植物,全面改善沿河水生态环境,确保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着力打造“清源多众鱼,远岸富乔木”的沿河生态水景观。
二要加强污水治理。深入开展污染源排查,建立沿河各类污染源台账,实施雨污分流和污水源头改造。加快城市污水干管、支管和“毛细血管”建设,尽快建立畅通的污水收集排放处理系统,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内河水污染问题。乘“河长制”之东风,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一河一策”,统筹做好河道及沿河两岸污水治理,扎实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水生态环境改善。
三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河道渔业资源管理,定期开展鱼类增殖放流活动,加大对电鱼、炸鱼、毒鱼、网鱼等各类非法捕鱼行为查处力度,保护好河道水生态环境,扎实推进鱼类资源养护和生态修复;加强河岸森林植被保护,设置饵料投放台,严厉打击非法捕猎、经营野生鸟类行为,保护好鸟类栖息地和食物链,为候鸟及本地留鸟创造良好的栖息环境。
四要更新设计理念。在城市防洪及各类水利工程建设中,要更新设计理念,不能片面的将水当作“敌人”来“防”,要将水当作“朋友”来“亲”。不论是对上争取资金项目还是本级财政投入项目,不论是水利工程项目还是城市建设项目,都要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充分考虑项目的生态功能需求,尽量减少硬质驳岸,实现河湖水域的自然流通,否则,将来项目建设的越多,生态修复成本就会越大。
二、加强文化融合,提升水景观文化内涵
一要做好水文化挖掘。结合水生态文明示范市创建工作,深入开展地方自然、人文、历史等水文化元素挖掘提炼,凸显水景观地方特色。加强对渡口码头文化、龙舟民俗文化、水运船排文化等历史文化的挖掘,做好6.30洪灾、港口湾水库移民及建造等历史事件的相关文字、图片收集整理,不断丰富城市水文化内涵。
二要注重水文化景观打造。加强平兴渡、潘村渡及河沥溪老街码头等水利设施的保护、修复与开发,并在建设中植入渡口码头文化,提升水景观的文化韵味。加强沿河两岸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引进水上文化娱乐项目,丰富市民文化体育生活。在河道拦水坝等工程建设中,加强文化元素植入,利用灯光、字幕、图案、水幕电影等形式,打造现代水文化景观。因地制宜利用好亭、台、楼、阁、轩、榭、舫等各类古建筑,为水景观建设点景,提升水景观的历史韵味。
三要突出文化元素融入。结合宁国实际,在城市公园水景观建设中,进一步融入宁国自然、人文、历史文化。按照我市市公园主题功能定位及文化植入方案要求,打造好城西湖公园的红楼梦文化、宁阳公园的历史文化、南山公园的工业文化、滨河公园的民俗文化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园文化,建设一批“有味道、有想象、有回忆”的水景观文化精品工程。
三、着眼发展定位,发挥水景观功能作用
一要重视湿地的“强肾”和“润肺”功能。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净化空气、调节温度、改善水质等功能。要加强湿地资源保护,启动西津河、东津河等城郊湿地公园建设,全面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特性和基本功能,发挥湿地的水源涵养、水质改善和空气净化作用。
二要重视防洪堤的“景观”和“亲水”功能。坚持河道生态治理理念,避免硬质河堤建设,并在沿河两岸预留一定空间,建设生态景观长廊和亲水平台。对已建成的硬质河堤进行生态防洪改造,在确保河道过水量不变的前提下,对堤岸护坡进行生态修复,增强堤岸的景观效果。
三要重视湖泊的“蓄洪”和“调温”功能。加强城市水资源调控,积极对上沟通协调,建立河道生态补水长效机制。加快推进城西湖建设,引水入城,以水活城,再现三条内河自然风光。在东津河、中津河交汇地区选址建造城东湖,进一步提升水资源调控能力,解决东津河、中津河季节性流量不均问题,并利用大面积水体的调温作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四要重视桥梁的“装饰”功能。桥梁是城市中一道独特而又亮丽的风景线,对水景观建设具有画龙点睛作用。要根据城市美化的实际需要,加强桥梁建筑的景观设计、艺术融合和文化植入,着力打造“津桥碧水浸云霞,烟柳风丝拂岸斜”桥梁景观,发挥桥梁在城市水景观中的装饰点缀作用。
四、坚持规划先行,加强水景观规划指导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城市水景观建设规划,并加强与城市建设总规、控规、详规及其他专项规划的衔接,重大水利工程建设规划要多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建议,必要时,也要上规委会研究,避免规划冲突、各自为政。加强单体水景观建设规划的统筹,坚持一水一景,避免千篇一律,真正达到“一山一水一诗画,一步一景一生情”的景观效果。
二要突出特色打造。结合“月光经济”理念,根据城市亮化工程专项规划,按照我市“南幽、北柔、中段明”的夜景风格布局,利用河道、桥梁、植被等景观,做好滨水夜景的亮化提升,着力打造点、线、面、环结合的夜景景观。在生态景观长廊规划建设中,要坚持绿化植物多样化,使用红豆杉、落羽杉、香樟、乌桕、垂柳、早樱等树种,打造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生态多样化的景观方阵或大道。
三要注重规划衔接。对接城市防洪规划,明确河道蓝线、堤岸线、防洪水位,为相关工程建设划红线、设底线,确保生态岛链及相关涉水景观建筑的可行性和安全性。结合城市绿道建设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城市道路系统、园林绿地系统和公用设施,并依托河岸及道路两侧的绿地,重点打造水阳悦游·红色绿环、东津活力·黄色绿环、西津康乐·蓝色绿环、中津踏青·绿色绿环等四条特色鲜明的滨水绿道环线,为推进“蓝天、碧水、青山、绿地”工程锦上添花。
五、坚持统筹推进,形成水景观建设合力
一要提高思想认识。践行“两山理论”,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全面推进“河长制”,认真落实“六大任务”,切实保护好、利用好宁国的绿水青山,着力打造具有“亲水、生态、休闲、景观、文化、防洪”功能的城市水景观工程。
二要拓宽投融资渠道。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多元化筹资机制,积极争取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整合利用住建、环保、林业等相关项目资金,探索PPP、BOT、BOO等投融资模式,撬动社会资本参与城市水景观建设。
三要加强项目统筹。结合我市“城在山水中,山水在城中”的特点,充分利用“水”元素,做好“水”文章。加强各类项目工程建设与水景观建设的衔接与融合,充分考虑城市功能定位,融入相得益彰的文化元素,逐步构建区域完整、点线面结合的城市水景观体系。要发挥好政府的整体统筹和牵头主导作用,加强对上沟通协调,重点解决好城市水景观与水利工程在技术规范上的衔接不畅问题,推进水利工程与水景观建设的完美融合。
四要加快项目建设。尽快落实《宁国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将水景观打造纳入各类项目建设内容,围绕皖东南最美城市滨水绿廊定位,结合“四水八岸”自然风貌及水域特点,加快推进滨水绿地景观项目建设,着力打造城立水畔、水流城间、独具魅力的滨水花园城市。
五要坚持建管结合。在重建设的同时,更要强化水景观的建后管理。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不断提高市民素质,增强市民对水景观的保护意识,杜绝不文明行为,保护好城市水景观。要及时做好水景观设施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确保各类水景观设施的正常运营,增强水景观的观赏性,让一个个水景观成为点缀城市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