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长廊 > 文史资料

新四军在宁国的战斗历程(下)

2017/11/6 8:17:30 人评论

3、上浙皖特委独立营英勇抗敌  1936年6月,中共上浙皖特委在宁国南极冯家塔正式成立,共青团皖浙赣省委书记邵长河担任特委书记。上浙皖特委的主要任务是:以宁国为中心,在皖南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广泛发动与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分散牵制敌人。为了支持上浙皖特委…

   3、上浙皖特委独立营英勇抗敌

  1936年6月,中共上浙皖特委在宁国南极冯家塔正式成立,共青团皖浙赣省委书记邵长河担任特委书记。上浙皖特委的主要任务是:以宁国为中心,在皖南建立和发展党的组织,广泛发动与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分散牵制敌人。为了支持上浙皖特委开展武装斗争,皖浙赣省委决定将红军独立团第三营第七连划归特委领导。1936年9月,红军独立团又将第四连并入第七连,并集中皖南当地一部分游击队合编组成了上浙皖特委独立营,阙怀仰任独立营司令员,李冬财任政委。这样,继泾旌宁宣红军游击大队转移离开后,一支新的武装力量又活跃在了宁国大地上。1937年1月,成立不久的特委独立营从宁国云梯孔夫关出发,经孝丰长途奔袭於潜,在於潜四角田全歼国民党浙江保安团一个排,取得了独立营自成立后的第一次辉煌战绩。2月4日,正在石壁山休整的特委独立营,与前来偷袭的国民党34师一个营交火,经过近一天的激烈战斗,战斗中击毙敌营长赵英,国民党士兵伤亡惨重,独立营战士却无一伤亡,充分展示了独立营强大的战斗力。

  上浙皖特委独立营立足山区,机动灵活、神出鬼没的游击战术,给浙皖边界一带的国民党部队以沉重的打击,极大地鼓舞了宁国游击区军民的斗志,为新四军根据地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宁昌游击大队扎根南极

  1936年9月,红军皖浙赣独立团转战到宁国与浙江昌化交界地带,活动一段时间后,觉得宁国南极地区山高林密,群众基础好,是建立游击区的最佳选择。刘毓标政委决定让独立团干部、皖浙赣省委秘书余玉堂同志率10余名战士就地留下,以南极冯家塔村为据点开辟游击区、建立根据地。余玉堂率队进驻冯家塔后,积极宣传发动群众,打击当地反动土顽,扩大红军的政治影响,迅速站稳脚跟打开了局面。至1936年底,建立起了冯家塔、桥头、羊毫山三个红军游击区,组建了中共宁昌中心县委,成立了红军宁昌游击大队,发展游击队员130余人,余玉堂担任县委书记兼游击队大队长。余玉堂率领宁昌游击大队,经常主动袭击国民党乡公所和地方保安武装,多次配合红军独立团进行战斗,摧毁碉堡十几所,打得皖浙边界的国民党地方政府和土豪劣绅如惊弓之鸟,南极冯家塔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苏维埃根据地,成了皖浙赣各红军游击队的落脚点和集结地。1937年元月,皖浙赣一千多名红军游击队战士于冯家塔集结整编后,在师长胡金龙的率领下开赴抗日前线。因此,南极冯家塔游击根据地和余玉堂成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眼中钉、肉中刺,必欲除之而后快。1937年1月,国民党34师纠集地方保安团以超过宁昌游击大队几十倍的兵力,对南极苏区进行了残酷的围剿,使冯家塔这块红色游击根据地和红军游击队遭受重创,余玉堂同志也因叛徒的出卖被捕,1937年3月底,宁死不屈的余玉堂英勇就义于宁国城区的南门山岗。

  余玉堂率领的红军游击队,仅在半年时间内,开辟了宁国第一个红色游击根据地,唤起了宁国南部山区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在敌人的统治区吹响了武装斗争的号角,为宁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7年底,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南方各省的红军游击队陆续进行整编,进入新四军的战斗序列。1938年1月,皖浙赣边区红军游击队被改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由阙怀仰率领的、在宁国境内活动的红军游击队,也被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第二团第三营,行进在抗日救国的队伍中。就在此时,国民党宁国地方武装势力却逆国共合作抗日的潮流而动,蓄意制造了一起杀害新四军战士、破坏抗日统一战线的惨案。1938年1月中旬,宁国万家深山里坚持游击斗争的一支红军游击队,在杨彪、彭长清的带领下主动出山接受抗日合作改编,却被国民党万家乡公所欺骗后关押,不久,这批20余名红军游击队战士被全部活埋于宁国河沥溪大青山脚下,倒在了国共联合抗日的时刻,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宁国游击革命战争史上悲壮的一页。

  建敌后革命根据地,新四军游击队前赴后继

  自国共合作抗日开始后,分散在皖南各地的红军游击队先后被整编入新四军,投身于抗日救国的战争中。因此,1938年至1940年期间,中共坚守“团结抗日,一致对外”的原则,停止了与国民党的武装斗争活动,宁国境内呈现出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良好局面。1941年1月,蒋介石秘密调动国民党军队七个师8万余人,对泾县云岭的新四军军部发起了突然袭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此后,中国共产党丢掉了对国民党的幻想,被迫拿起武装斗争的武器,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了针锋相对的斗争。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游击队重新活跃在宁国境内,以开辟、创建革命根据地为主要任务,前赴后继,坚韧不拔,在战斗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实现了宁国的彻底解放。在这一历史阶段,新四军游击队在宁国所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主要有以下几个区域。

  1、宁东游击根据地

  宁东地区位于天目山西麓,与浙江於潜、昌化交界,是浙西通向安徽的交通要道,现属于仙霞镇和中溪镇的范围。早在1939年,中共於潜县委书记贺千秋便奉命来到仙霞东岸村发展党组织,并建立了中共宁东区委会。皖南事变后的1941年6月7日,鉴于日益恶化的斗争形势,宁东区委在杨山召开了紧急会议,决定成立宁东游击队,发动武装斗争,攻打国民党啸天乡公所。6月9日。游击队顺利攻下啸天乡公所,夺取步枪18支和部分弹药,在撤离途中遭到敌人的重兵围堵,虽然最终战斗失败。却打击了国民党地方武装的嚣张气焰,重新拉开了宁东地区武装斗争帷幕。

  1945年2月,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三纵队九支队在广德与国民党五十二师战斗胜利后,迅速占领广宁孝边界地区,整合地方革命武装,成立了苏浙军区广宁孝游击大队。其中,第二中队驻扎在宁国东部的桥头、汪村地区,坚持游击斗争七个多月,建立了中共宁东地方政权,打击了土豪劣绅,鼓舞了群众斗志。

  1948年3月,新四军泾旌宁宣游击大队派出一个排的兵力,在连长孙朝庭、排长喻家顺的带领下进入宁东地区,在狮桥、仙霞一带宣传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党的组织和贫雇农小组,成立了地方武工队。与此同时,新四军苏浙皖边区支队也派出五、六两个中队进入宁东地区开展游击斗争,并于1948年7月初,在狮桥地方武工队的配合下,一举攻克了国民党狮桥乡自卫队的据点,俘获了全部敌人,随之建立了中共狮桥区人民政府,进一步巩固壮大了宁东游击根据地。

  2、绩宁昌边区根据地

  1943年初,新四军一支游击队在王成信、舒梦熊的率领下,来到绩溪、宁国和浙江昌化三县交界的深山里,坚持开展游击活动,积极创建绩宁昌边区根据。宁国胡乐地区的浪荡坞便是游击队频繁活动的地带之一。1946年7月,中共绩宁昌工委派新四军干部戴吉祥率一支游击队再次进入宁国地区,着手在绩宁边界的浪荡坞打狗湾建立游击根据地。短短的几个月里,这支新四军游击队的活动范围遍及胡乐、甲路、霞西、南极、宁墩等宁国东南部大片地区,发动群众成立了乡村农会,打下了国民党甲路乡公所,缴获了26支长短枪。由于宁国胡乐一带游击根据地的不断巩固,1947年4月,中共皖浙中心县委在宁国胡乐安竹坞村宣告成立,并组建起皖浙中心县委游击大队。1947年5月,由熊兆仁、唐辉统一指挥苏南新四军某连和皖浙中心县委游击大队,长途奔袭宁墩,一举摧毁了国民党宁墩联防区署,缴获枪支17支。接着又马不停蹄挥师绩溪,打掉了杨溪乡公所,攻下了绩溪县城。绩宁昌边区根据地的建立,使得绩宁边界一带群众的革命热情高涨,革命活动十分红火,被老百姓形象的称为“小解放区”。

  3、天西游击根据地

  1947年6月,皖南地委遵照中共华东局关于“集中主力创建根据地,大胆放手开展游击战争”的指示,要求苏浙皖边区工委进一步巩固、扩大已开辟的绩宁昌边区根据地,并积极向浙西天目山一带发展。1947年10月,苏浙皖边区工委率机关和武装支队进入天目山以西、宁国东南部地区,决定依托绩宁昌边区根据地,将宁国东南地区和昌化以北地区连成一片,创建以西天目山为中心的较大的天西游击区。1948年8月,中共天西分工委和天西武工队相继成立,放手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影响的游击活动。仅在秋季斗争中,便袭击敌人20多次,缴获各种枪50余支。在创建天西游击区的过程中,攻打国民党万家桥据点便是一次经典的战斗。

  万家桥据点的东南西北各筑有一个坚固的大碉堡,四座碉堡相互策应,构成了易守难攻的交叉火力网,对开辟天西游击根据地的活动造成很大障碍。敌人因此狂妄的叫嚣:万家桥是抵抗新四军的强大堡垒。为了拔掉这颗钉子,推进根据地的建设,苏浙皖边区工委决定集中兵力攻打万家桥据点。1948年12月19日晚,苏浙皖边区支队和天西武工队共同发起了攻击万家桥据点的战斗,仅用了不到四小时时间,便成功的摧毁四座碉堡,俘敌60余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取得了边区支队进入天西地区以来的最大胜利,威震了皖南。在拔除万家桥据点这颗钉子后,边区支队乘胜进击,在宁国云梯孔夫关一带,又设伏痛击了浙江省国民党保安一团,消除了浙江国民党武装对宁国东部地区的侵扰。

  天西游击根据地的建立,使宁国东南地区成为了苏浙皖边区工委活动的中心,为我军解放皖东南地区做了坚实的铺垫。

  4、板桥革命根据地

  1943年初,中共皖南山地中心县委为了进一步巩固游击斗争成果,扩大革命根据地范围,决定在已经建立起泾旌太、绩歙宁、和黄山根据地的基础上,武装开辟旌德、泾县、宁国和宣城四县交界处的山区为游击区。1943年7月,原新四军文化教员吕辉同志奉命率领6名游击队员从绩溪出发,翻山越岭来到宁国板桥地区,开始了以板桥为中心建立旌泾宁宣游击区的活动。至1944年2月,吕辉带领游击队先后三次深入板桥山区发展党组织,开展游击活动,并在板桥、涌溪和章家湾一带建立了较为稳固的基点。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到1945年底,吕辉率领的游击队增加到50多人,具备了相当的战斗力,建立起了以板桥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并多次粉碎国民党顽军对板桥根据地的军事清剿。

  1945年春,国民党52师156团纠结安徽省保安团两个大队和宣城、宁国两县自卫队共2000多人,对板桥根据地进行大规模的清剿。吕辉率游击队一个排和皖南中心县委游击队支援的部分兵力,与敌人周旋月余,跳出重围,抓住战机,配合新四军7师一部,攻打了敌宣城守备队,迫使围剿板桥的敌军匆忙撤退。1945年10月,国民党宁国县自卫队和乡丁共200多人突然长途奔袭板桥,企图剿灭扎根在板桥根据地的新四军游击队。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吕辉沉着机智的指挥游击队将敌人引入多罗山,利用山区地形,多处设点伏击,给了进犯之敌以沉重打击。此次战斗大长了旌泾宁宣游击队的威风,使得敌自卫队从此再也不敢轻易进入板桥地区。战斗结束后不久,皖南中心县委即指示旌泾宁宣游击队下山公开进行创建根据地的活动。

  1946年9月14日,苏浙皖特委部队与吕辉领导的旌泾宁宣游击队取得了联系,为了支持并加快板桥根据地的建设,遵照中共华东分局的要求,苏浙皖特委安排熊兆仁、倪南山率苏南新四军部40多人进入板桥与吕辉部会合作战,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泾旌宁宣游击队立足板桥根据地,连续打了几个胜仗,提高了游击队的战斗力,扩充了队伍,促进了板桥游击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为了适应胜利发展的形势,1947年10月,根据皖南地委的决定,泾旌宁宣县委在宁国板桥正式成立,同时,抽调泾旌宁宣边区各游击队的主骨干力量到板桥集中,组建了县委主力连。板桥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引起了国民党的焦虑和不安,1948年1月,由国民党第六十三师副师长李鸿达亲自指挥152旅两个团,在国民党地方武装配合下,采取分进合击,步步为营的办法,分兵宣城、宁国两路向板桥根据地发起了第二次疯狂的清剿。由于板桥乡党支部书记肖继龙的叛变投敌,致使敌人突破游击队的阻击后占领了板桥,根据地遭受了重创,泾旌宁宣县委及游击队主力被迫撤离出板桥,转移到了外围作战。2月17日,吕辉率领游击队在旌宁交界的蜡烛山与国民党自卫队的作战中,不幸被敌冷枪击中,这位开辟、创建板桥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领导者,为宁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板桥红色革命根据地是新四军泾旌宁宣游击区的中心,也是我党在皖南敌后开展农民土地改革的第一个试点,被列入宣城市十大红色村庄之一,在皖南革命斗争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李为民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