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12日,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合作抗战协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方8省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由于红军游击队与新四军的历史关系一脉相承,回顾新四军在宁国的战斗历程,理当从红军在宁国的活动时期算起。在宁国这块土地上,当年先后有多支红军、新四军游击队与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出了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播武装斗争火种,红军游击队血洒宁国
早在1928年,宁国东部地区便有了中国共产党的秘密组织,中共浙西特委联络员傅金林在杨山乡蓬山村建立了宁国第一个中共特别支部,但中共在宁国的武装斗争历史却始于1932年。
这一年的9月初,中共宣城特委红军游击队在司令员凌霄、政委刘中一的率领下,来到宁国的东岸、板桥、济川等地开展游击活动,准备于10月28日,在方塘乡岳王庙附近组织策划夺枪暴动,由于计划泄密,暴动活动未能实施。但是,红军游击队的出现,却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国民党地方武装的高度恐慌。这支最早出现在宁国的红军游击队,播下了中共宁国武装革命斗争的火种。
1933年7月,在宁国狮桥银峰一带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王逸凡、中共宣城特委干部王道富共同商定采取武装行动,以应对国民党反动派抓捕革命人士的劣行,在银峰杨坞坑成立了由21人组成的宁昌游击队,在王道富同志的指挥下,奔袭了浙江昌化地区国民党龙井乡政府,逮捕并处决了恶霸地主潘有庆。由于游击队武器低劣,缺乏战斗经验,在敌浙江保安团围剿下惨遭失败,王道富不幸被捕。宁昌游击队是宁国本土上诞生的第一支革命武装,虽然稍纵即逝,却在宁国的天空中划出了一抹闪亮的红色。
1934年底,由方志敏、粟裕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行至皖赣边境,遭到国民党的重兵堵截,转战两月后损失较大。方志敏遂率部队回师江西苏区进行休养整顿。1935年元月,方志敏在回师途中的战斗中不幸被俘。红军抗日先遣队为了保存实力,采取化整为零、分散行动,以游击队的形式深入皖浙赣地区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所以,自1935年后,红军游击队在宁国境内的活动便日渐频繁起来,产生较大影响的红军队伍有如下几支。
1、红军皖南独立团威震皖浙
1934年12月中旬,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皖南,方志敏同志在黟县柯村召开了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议,决定将先遣队侦察营留下,与皖南红军游击大队合编,组成“红军皖南独立团”,由侦察营长熊刚任团长,中共皖南特委委员、太平中心县委书记刘毓标任政委。1935年3月,红军皖南独立团挺进到以宁国为中心的上浙皖地区,1936年5月,红军皖南独立团改编为红军皖浙赣独立团,频繁的活动在宁国东南部一带,向广大贫苦农民宣传共产党的革命主张,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团,发展党员,成立基层党组织,打击当地的国民党壮丁队、保安队等土顽武装。1936年12月中旬,政委刘毓标在宁国南极冯家塔集结独立团、上浙皖特委独立营和宁昌中心县委武装,长途奔袭浙江昌化县城,消灭了国民党昌化守备队,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
红军独立团在宁国坚持开展游击战争的两年多时间里,给了国民党反动派以沉重打击,为宁国游击根据地和游击区的创立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2、旌泾宁宣游击大队浴血奋战
当红军皖南独立团在宁国东南部开展游击活动时,宁国西部地区也同样活跃着另一支革命武装力量,这便是泾旌宁宣红军游击大队。1934年底,红军抗日先遣队19师某团团长王岐山率部掩护部队主力转移,战斗中与大部队失散,王岐山便带领30余名红军战士进入青阳、泾县一带山区开展游击活动。1935年1月,这支部队与其他几支红军游击队合并后组建成泾旌宁宣红军游击大队,王岐山任大队长,李步新任政委。在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支红军游击大队经常深入宁国板桥地区发动群众,壮大武装,开辟红色区域,白天上山隐蔽休息,夜晚下山打土豪,筹措钱粮,袭击敌人地方武装。1935年2月,泾旌宁宣游击大队在宁国大方山镇压了民愤极大的劣绅方桃生,并与来袭的国民党46旅一个营发生了激烈的战斗。短短的几个月内,泾旌宁宣游击大队便壮大到3个中队200多人,同时,拥有赤卫队近300余人。其中,洪维恭、陈金水率领的第2中队长期战斗在宁国的板桥、王母庵、新岭脚一带。红军游击大队的迅速壮大,引起了国民党地方政府恐惧与不安,1935年8月至1936年1月,国民党第十一路军77师、88师会同46旅一部,在宁国板桥和泾县漕溪一带,对红军游击队进行了长达数月的大规模围剿。由于敌我兵力悬殊,红军游击大队遭受重创,大队长王岐山不幸壮烈牺牲。为了保存实力,政委李步新带领100余名红军游击队战士撤离出宁国,转移到休宁鄣公山一带继续开展游击斗争。
泾旌宁宣红军游击大队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顽强坚持、浴血奋战的历史,构成了红军皖南三年游击战争史册中光辉的一页,在中共宁国武装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李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