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长廊 > 文史资料

津河流韵谱诗篇

2022/7/1 8:02:46 人评论

古邑宁国,山川旖旎,众溪并流。东津、中津、西津三河由南向北,在宁国城区汇为水阳江。滔滔河水,哺育了两岸勤劳的人民,也在这片土地上形成千万道独特的奇异景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曾将津河两岸这些独有的秀美风光,载入他们的诗篇。笔者通过广泛查询,在《古诗文…

古邑宁国,山川旖旎,众溪并流。东津、中津、西津三河由南向北,在宁国城区汇为水阳江。滔滔河水,哺育了两岸勤劳的人民,也在这片土地上形成千万道独特的奇异景观。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雅士曾将津河两岸这些独有的秀美风光,载入他们的诗篇。

笔者通过广泛查询,在《古诗文网》《宁国县志》《宁国文史资料》及一些家谱中,搜集到很多描写宁国津河两岸风光的诗词。现以空间为序,沿着东津河、中津河、西津河的流程,重温历代诗人对宁国母亲河的深情咏唱。

东津河,源于宁国与浙江交界处的天目山麓,千秋岭(今千秋关一带)是其源头之一。这里溪流众多,溪水潺湲。早在唐代,著名诗人赵嘏就曾在此留下优美诗篇——《千秋岭下》:        

知有岩前万树桃,未逢摇落思空劳。

年年盛发无人见,三十六溪春水高。

诗中“三十六溪”泛指这里众多的溪流。而这里的春光、山色和那片桃林,在初涨的溪水映照下,格外迷人。

北宋著名词人晁补之,南宋宁国名人虞俦、吴潜、仙崇礼,及近现代著名学者吴寿彭,也曾在他们诗句中,对千秋关水进行过描绘,并发出由衷的赞叹。如晁补之“松根危抱石,岭路曲随溪” ;虞俦“飞泉百道萦罗带,列岫千峰拥翠鬟” ;吴潜《满江红(回首家园)》词中的“竹多屋、水还多竹”“千峰凝翠,一溪凝绿” ;仙崇礼的“冒雨山行问道山,山根盈耳水潺潺” ;吴寿彭的《临江仙·千秋岭上》的“千峰无语秀,万壑有清流” 等等。

东津河流经宁国东部诸乡镇,沿河遍布众多古渡。据《宁国县志》载,有中溪渡、白果树下渡、石村渡、石口渡、汪村渡、东山渡、梅林渡、沙埠渡、谷树山渡、虞家渡等。这些渡口在旧时陆路交通不便的情况下,承载着重要的交通运输功能。南宋时期宁国云梯著名诗人吴晦之这首《溪头唤渡》,生动地呈现了当年的这一场景:

轻烟漠漠晓晴天,立马汀沙唤渡船。
白鸟忘机思虑息,避人飞过急滩前。

东津河一路向西,吸纳众多支流,水势愈来愈大,河面愈加宽广,这也给两岸之间的通行带来不便。为改变这一状况,早在几百年前,当地人民就开始在河上就架起一座座桥梁,如东山渡桥、河沥溪桥等。河沥溪桥又称“永福桥”“东津桥”,位于东津河下游的河沥溪市镇,最初由明代胡珂募建,几百年来,经过多次修葺,至今仍横跨在东津河上。民国《宁国县志》编纂总采访兼分校主任徐云涛曾在《东津河大桥》诗中,对此桥及当年的建桥者进行讴歌和赞颂:

谁把长虹贯大河,当年建者说胡珂。

题名不必要司马,且看轻舟荡碧波。

中津河,源于宁国市甲路镇与浙江临安交界处的洋丁山麓,流经甲路、霞西、竹峰、南山、河沥溪等乡镇街道。

中津河流入霞西境内,接纳众多支流。其一为龙凤溪,由白茂古村过龙凤桥入中津河。清代宁国名士葛峥嵘曾在这里题下《门前绿水》《龙凤桥五显庙》《丫口桥樵唱》等诗篇。他在《门前绿水》诗中对这条河流进行了这样的描绘:

川流混混自西来,浪滚琼花绝点埃。

冰鉴无尘开霁色,玉壶有象画云雷。

濯缨清赛沧浪远,漾月光生水面开。

鱼跃鸢飞天地阔,一帘清趣可入怀。

西津河,源于绩溪县境,如一条银白色的玉带,镶嵌在宣歙万山中。周赟在《云海蓬壶晓望》诗中有“银练一条徽北水,翠螺千点浙西山”之句。云海蓬壶,位于宁国市胡乐镇中川村(周赟故乡),当年周赟伫立山巅,居高望远,几十里外的“浙山徽水”,尽入眼帘,即刻发出对这一胜景的由衷赞叹。

西津河流经胡乐、甲路、方塘,一路吸纳众多支流,如周湾河、坑口河、上坦河等,这些支流,也在历代诗家笔下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桑茶坑道中》的“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元代礼部尚书汪泽民诗中的“远水月沉鱼破梦,悬岩泉堕土生膏”;宁国知县戴迈诗中的“怪得环川春水满,迎来楚浪涨三篙”。

西津河继续北流,过青龙渐近宁国城区,水域更加寥廓,沿岸风光更是壮观。这一带的凤形山(古称白云山、奉圣山)、西津渡等景观,千百年来,曾吸引无数诗人来此观光揽胜、挥毫题咏。

这里曾留下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范成大的深深足迹,也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篇。范成大的“不惜褰裳呼小渡,夜来春涨失浮桥”,写的是当时西津河水上涨,冲走浮桥,为了能够到达对岸的奉圣寺,只能撩起衣衫走近水边,呼喊船夫载渡自己过河的情景。杨万里在《宿白云山奉圣禅寺》中的“上到峰头千嶂合,下临岭脚一溪横”,亦是对西津河、白云山胜景的生动描绘。

南宋词人方岳(祁门人)也在这里留下优美诗篇《宿奉圣寺下》:

幽事随人撰,兹行亦屦逢。

饭多依钓艇,宿喜近僧钟。

野水连秋暝,溪烟急晚舂。

诚斋题石老,细读得从容。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奉圣山下、西津河畔优美的自然风光,也写出了这里的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内容深广,意境高阔。“野水连秋暝”描绘了西津河辽阔的水域,水远天长。“溪烟急晚舂”则反映了当时居民已经利用水力资源,制作水碓等机械工具舂米,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诚斋题石老,细读得从容”更是点明了杨万里(号诚斋)曾经在此题留,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宁国、对西津河、对杨万里的赞美之情。

明嘉靖年间宁国府同知李先芳,在西津同人桥建成之时,豪情洋溢地写下《经西津渡》:

万壑松涛泛翠湍绿阴清不胜寒。

虹桥倒跨西津渡五马如龙水上看。

明代宁国文化名人黄一腾、仙克瑾,宁国知县的王廷相,宁国府知府萧良誉,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清代宁国名士汪作霖等几十位诗人,都曾在此留下大量的脍炙人口的美丽诗篇。

西津、中津、东津汇流之后,形成水阳江的上游,流经宁国西津、汪溪、港口等乡镇街道,进入宣州区境,这一河段也留下了众多诗人的优美诗篇。唐代著名诗人卢纶、李端、司空曙送别好友夏侯审赴宁国上任时,在他们的诗中均提及这里,如卢纶“五湖长路少,九派乱山多”(水阳江上游宁国段旧称“五湖水”)。此外,宋代宁国名人章夏的的《题宣溪》、著名诗人范成大的《自宁国溪行至宣城舟人云凡百八十滩》、明代王廷相的《港口舟行》、明代当地诗人何应玄的《港口风帆》等诗,都对这里的旖旎风光,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尤其是范成大的《自宁国溪行至宣城舟人云凡百八十滩》,对他这次过水阳江的整个行程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波惊石险夜喧雷,晓泊旗亭笑眼开。

休问行人缘底瘦,适从百八十滩来。

百八十滩,是宁国水域的独特风貌。据《宁国县志》载,(宁国)东西二溪(东津河、西津河)皆石滩……入宣城一百五里,计一百八滩。诗人夜里行舟,“波惊石险”,涛声如雷。经过一夜奔波,终抵宣城旗亭泊岸。虽然很疲惫,却对“从百八十滩来”这段非同寻常的经历感到十分欣喜。

悠悠津河,浩浩水阳。所流之处,留下的是一首首美丽的诗篇,一幅幅优美的画卷,一段段悠久的历史,一卷卷厚重的文化!

(程燮平)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