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长廊 > 文史资料

宁国古代人物-明代义士胡珂

2011/7/4 8:52:40 人评论

 

当年建者说胡珂
——记明代义士胡珂
周喜平
 
胡珂,字仲鸣,号松轩,生卒年不详,宁国县二十五都、二十六都(明清时期为安乐乡,金沙、三十八号桥为二十五都,于1956年划属绩溪县,鸿门、蜀洪为二十六都)人,明嘉靖七年(1528)贡生,任广东都司经历(掌管出纳和文书的官员)。
河沥溪自古以来就是通往江浙的交通要道。明嘉靖之前,河沥溪东津河上没有桥,两岸行人依靠“东津渡”船往来,交通十分不便,每逢雨季,洪水肆虐,渡船无法往来,更给两岸百姓生产生活造成困难。胡珂十分关注黎民百姓的困苦,热心为黎民百姓做善事。明嘉靖元年(1522),胡珂捐银元两千,组织工匠,修建河沥溪大桥,逾期而成。嘉靖五年(1526)夏天的一场洪水冲毁了大桥,胡珂又捐银元五千重建,嘉靖七年(1528)四月竣工,取名“永福桥”(后改名为“东津桥”)。嘉靖十年(1531),胡珂又出资对大桥修缮。从此以后,两岸交通便利,百姓对胡珂的善举啧啧称赞。宁国县训导王皞撰《永福桥记》,褒扬胡珂,称胡珂修桥善举“智以匡之,惠以溥之,义斯大矣。”胡珂后裔胡昭阳作《永福桥赞》:宛宁济渡,莫大东津,公以桥显,桥以公成。磊构坚致,旷然高深。绝壁峭立,长虹驾横。舆徒永济,泛浪无惊。煌煌厥绩,赫赫厥声。至德裕后,不泯在人。继公之志,尚祈嗣兴。《永福桥赞》既颂扬了胡珂的赫赫功名,又表达了胡氏后裔传承胡珂善义思想的决心。
胡珂的善举,为社会有识之士和胡珂的子孙们所效仿。明嘉靖年间,客户汪缘、吕永昌、朱明、鲍岩等,捐资在河沥溪大桥上修建桥亭三楹,知县范撰《河沥溪新建桥亭记》,称桥和亭为“画桥流水”、“高阜若垂虹,实一邑之伟观也。”并把治水与治民联系起来,提出:“治水以顺为道,治民以顺为方”。治县要“心为源委,仁为恩波,义为砥柱。”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知县陈伯龙捐募资金重建河沥溪大桥,并在桥头建一桥坊。清顺治二年至四年间(1645—1647),知县杨名远重修河沥溪桥亭。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邑民胡次琬(是否为胡珂后裔无考)倡议重修河沥溪大桥。康熙四十三年(1704)夏天一场洪水,使河沥溪大桥西头断裂,中间一桥墩毁坏,胡珂后裔胡其凤传承先辈的善举,带领胡氏家族成员出钱出力,将大桥修复。通判傅统茂撰《重修河沥溪桥记》,称颂胡氏后裔“忘私以利人者曰义,继志而罔替者为孝”,如此孝义之家族“必昌其后乎”。清乾隆五年(1740),大桥被毁坏,邑人程煜、于士干募钱募工修建,工程过半时,山洪暴发,前功尽弃,贡生于士位、职员朱城各捐募重修。乾隆五十五年(1790),大桥又被毁坏,邑人朱永铨、王有谐等倡议重修。此次重修后,大桥维持了一百余年正常通行。由于百年的激流冲刷和车马行走,到光绪年间,八个桥墩有二个受损,桥面和桥栏也都不同程度损坏。光绪二十二年(1896)九月,知县郑思贤捐钱并倡议重修,由于各方意见不统一,此次重修曾中途停止,直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十一月才得以竣工。民国二十二年(1933),大桥东头桥脚受损,邑人胡猷鸿、喻性直等倡募重修。
河沥溪大桥是民国时期宁国八景之一。民国宁国县议会副议长、《宁国县志》总采访徐云涛撰有《宁国八景》诗,其中《东津桥》写道:
谁把长虹贯大河,当年建者说胡珂。
题名不必要司马,且看轻舟荡碧波。
河沥溪大桥自1522年始建至今已480余年,造福了几十代宁国人民。如今,它仍然矗立在宁国的东大门,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作用。当我们穿梭在大桥上的时候,我们切不可忘记一个人:胡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