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长廊 > 文史资料

宁国古代人物-明代文武全才仙克谨

2011/7/4 8:54:59 人评论

 

文治国 武安邦
——记明代文武全才仙克谨
高生元
 
仙克谨的先祖先柏龄,仕为宋宣州佥判,世居河南汤阴,太学。曾上书宋钦宗,预言“靖康之乱”必然发生。后来,宋高宗觉得先柏龄的预言如若 “仙人”之灵,即赐姓仙,命名仙柏龄。柏龄二子,长子仙立,次子仙本。
仙立,字绍初,建炎初扈驾南渡,授殿前都虞侯,屡立战功。从岳飞平杨么,破戚方,立有功。高宗以宝玩等赐之,仙立力辞。帝愈嘉之,授玺敕。仕至右武大夫、惠州刺史、殿前司统制,食邑七百户,卒于杭。
仙立子仙仲友,字辅仁,武举出身,由从破刘猊于藕塘,覆其全军,任宣、歙、广德都巡检使,仕至武经大夫,遂家宁国长安山(今孔夫关)下,世代繁衍,聚族而居,“仙家村”因此得名,仙仲友为仙家村仙姓始祖。
仙氏后裔仙克谨(1562~1642),字仲恒,号如,宁国县仙霞乡仙家村人。幼时有僧奇之曰:此儿异日必开府。长颖慧,善读书,尤殚心经术,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初任隆平县(今河北省隆尧县)知县。隆平县缺水大旱,仙克谨想为民所想,急为民所急,大力发动民众抗旱救灾,同时捐献个人俸禄,掘井720口,解决干涸的农田水源,百姓称其为“仙井”。隆平县城无城墙,他又动员富户捐资,百姓出力,修建了城墙。后调任建安县(今福建省建瓯市),隆平百姓热泪相送,匍伏塞路抵建安时,值水灾为患,生民遭灾,他带领官员,组织民众大兴水利建设,疏通河道,筑堤建桥,变水患为水利,并捐俸济民,灾区百姓深受其惠。万历四十年(1612),仙克谨参与福建省乡试评卷工作,后来成为大学士的杨景辰和大宗伯张维机皆出其门(中举)。约在此年,仙克谨被调入京城,任兵部职方司郎中,后转任山西兵备道副使,驻大同府阳和卫(今山西省阳高县),开始了前后达10年之久的守土戍边的戎马生涯。
天启元年(1621),仙克谨出任山西兵备道副使之职。当时北方女真在辽东意欲勾结蒙古诸部进犯中原。西北陕西、山西大旱,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关中一带大乱。仙克谨驻守在四省交界处的长城脚下,桑干河上游的阳和卫,北临蒙古前线,西接陕西,东邻河北,为山西最北端。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阳和卫,府(大同府)东北百二十里。洪武三十一年置,城周九里有奇。本路随地皆边,向称冲要。寇犯宣镇之顺圣诸处,天城、阳和,其首冲也。”
仙克谨是文官,但治军有方。他关爱士兵,不扰民众,军队训练有素。军队修筑城墙,加强防卫,闲时农耕种粮,解决军费供应不足之难题。他详察地形,绘制成地图《全辽考》、《中边图制考》,条防边策,洞悉机宜,尽在其中。边关遇有战事,他指挥有方,并亲自参加战斗,奋勇杀敌。他在边关声名大振,蒙古诸部慑于他的声威,致使五年不敢犯境。他还编著《筹胜必览》、《三晋奏议》,阐述安民之法、治边之策、护关之算、保家之方。他在边关的一系列举措,受到明熹宗朱由校的重视和赏识,提升为山西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崇祯元年(1628),朝廷下玺书赐与他巡抚山西副都御史,提督雁门、宁武、偏头三关。

此时,北方蒙古诸部与女真部落之间有矛盾,骚扰中原势力稍缓。而陕西连年灾荒,动乱已在天启末年就有明显的迹象。新即位的崇祯帝,由于忙于应付辽东战事,无暇顾及。而陕西的地方官,也拿不出有力的手段(无钱安抚)来应对,甚至隐瞒实情,给人以陕西太平无事的错觉。崇祯元年(1628)年底,陕西境内动乱已成燎原之势,朝廷惊呼陕西“流贼大起”,便派军队平定陕西之乱。在政府军强大的攻势下,陕西的局势基本平稳了。但陕西局势的好转,并没有让崇祯帝及其朝廷松一口气,因为山西的问题已越来越严重了。山西的动乱,虽有本身的原因,但更多的是因为陕西的影响。崇祯三年(1630)春,陕西的义军王子顺、马守应、八金刚、上天猴等部,分兵两路杀入山西北部。其后,王嘉胤、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等也纷纷渡河,进入山西。同时,从京师调往陕西剿寇的五镇兵马,由于拖欠军饷长达两年,粮食奇缺,临阵哗变,纷纷逃回山西等地,并从乱入伙,或自立山头,占山为王。流寇、兵匪多达数万人,他们烧杀抢劫官府百姓财物,无恶不作,甚至抢劫军队物资。义军人数增至3万余人,将领百人,并设有左丞、右丞等官职,下辖自号闯王的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罗汝才、王嘉胤等一大批干将。山西的局势一下子严峻起来了。

 

山西当局对于这些“乱民”的态度很坚决,就是武力剿灭。山西巡抚仙克谨立即移镇汾州,指挥阻击,狠狠地打击了入窜山西的陕西农民义军和流寇、兵匪。刚从陕西逃逸出来的王子顺等,对强硬的仙克谨恨之入骨,并用重贿买通山西人氏,刺杀仙克谨,仙克谨身受重伤。

 
崇祯三年(1630),仙克谨因伤乞求回归故里,皇帝朱由检再三挽留,直到次年才允许。回归故里后,筑室“清来阁”于仙家村溪上,号“声溪主人”。崇祯五年秋,皇帝朱由检赐诰起用仙克谨。仙克谨时因老病,没有复出。
仙克谨居家十年,闭户著述,著有《思居草》、《鹦言集》、《备云要程》、《声溪药言》(大都散失)等书,置义田,立义学,捐义冢,造福乡里。
仙克谨所撰《全辽考》、《中边图制考》、《筹胜必览》、《三晋奏议》等书,文章内容主要是如何抗击女真、蒙满民族侵占中原,因文中有反对满清的有关文字(如称蒙满族人为鞑子等),被清代列入禁毁书目而失传。
宁国县志》收录有仙克谨所撰《修边垣疏》、《安边疏》、《灾异疏》、《卜戬甫先生德教记》、《庙学记》、《禄青桥碑记》、《尹洞庭修路记》等文章,并收录仙克谨的10首诗。
崇祯五年(1632)九月,崇祯帝朱由检封提督雁门等关巡抚山西地方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进通议大夫仙克谨:卓识远神,清操劲骨,标三异于花邑,展七兵于望郎。爰藉岳立海负之威名,遂重云中雁门于纲纪。洗数年之积驰、积蠹,懋六载于尽瘁、尽劳。……今疆场多警,朕方切耆旧之咨,而魏阙常悬,尔岂忘猷谟之告。尚需后命,弥展前勋。”
明崇祯十五年(1642),仙克谨病逝,享年81岁。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仙克谨被崇祀乡贤。
明万历年间,位于仙家村的清来阁有一幅对联:
特造仙乡,奉祝春秋八十岁,
多承李老,辱光道德五千言。
上联为明万历三十年(1602),宣城李老先生登堂为仙克谨之父仙时忠80岁祝寿时语;下联为仙克谨仲子仙作舟(时为9岁)揖对。
清初,在宁国县城东(今城东路一带)为仙克谨建有三代中丞坊,联为:
剑气升腾三关守,
文星高照九书传。
仙克谨文能治国,武能安邦,是古代宁国少有的文武全才。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