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之高者也
——记瞿硎先生在宁国
张贤南
张贤南
山门洞是宁国古代著名的自然风景区,它曾以山雄、水秀、洞奇而闻名于世。那矗立山口的高大石门,那星罗棋布的众多洞穴,虽饱经苍桑,雄风犹存。历史上多少文人墨客赞美它、歌颂它,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唐代诗人罗隐的《题山门》诗曰:
灵岩一窍何年凿,混沌初开有此门。
採药仙人何处去,山中不改旧乾坤。
宋代诗人梅尧臣的《山门》有“青山中穴为大门,下通轨辙高莫论”“入门复见田园美,田外峰峦迥抱尊”的诗句。清末宁国籍诗人周赟更是把山门与黄山并列而述。他的《山门图记》开篇就写道:“黄山七十二峰,突兀天表,出没云雾,为皖省名山,以雄伟胜者也!山门七十二洞,夐绝人寰 ,吞吐烟月,以清奇胜者也!二山之胜,各臻其极。”
奇境必出奇人。诸葛亮隐居湖北隆中,陶渊明隐居庐山。山门胜境也曾隐逸着一位晋代高人——瞿硎先生。翻开宁国历史,凡是游览山门洞、题诗山门洞的文人墨客,几乎都要提到曾经隐居在那里的瞿硎先生,以怀念这位隐士,赞美这位高人。直到清代,在山门洞的附近还建有瞿硎祠堂,供奉着这位先人。祠堂前有瞿硎先生亲手栽植的千年古树,该树不同于一般的树,而是桃、柜、梿三树合一,同本异枝,花各从其时。清代宁国籍文人汪作霖还为其作《建瞿硎祠记》。可惜的是,除文章外,其他的一切实物均已不复存在,知道瞿硎先生的人也不多。
瞿硎先生到底姓甚名谁,何方人士?为什么隐居在山门洞?历史对他的记载甚少。《二十四史》中的《晋书》中也只潦潦数句:“瞿硎先生者,不得姓名,亦不知何许人也。太和末,常居宣城郡界文脊山中,山有瞿硎,因以为名焉。大司马桓温尝往造之。既至,见先生披鹿裘,坐于石室,神无忧色,温及僚佐数十人皆莫测之,乃命伏滔为之铭赞,竟卒于山中。”瞿硎先生隐居在山门洞的时间是晋太和末年,也就是公元370年。当时正值晋王朝风雨飘摇,诸侯四起,战争连绵不断,少数权臣掌握着朝廷大权,尤如东汉末年的情景。瞿硎先生厌世隐匿,连自己的真实姓名也隐藏起来,也没留下一文半字。但我们从其他人的一系列行动可以看出瞿硎先生绝非一般人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大司马桓温多次到山门来看望他,请他出山相助。因此,要了解瞿硎先生,先必须了解桓温。
桓温是东晋时期宣城太守桓彝的儿子,桓温出生未满周岁,其父的好友温峤见后说:“此儿有奇骨,可试使啼。”当听到哭声,称赞说:“真英物也”。因为温峤欣赏,便取名桓温。桓温成人后,娶南康公主为妻,成为晋驸马,先后做到滁州瑯玡太守、荆州刺史、安西大将军等职。后因平蜀有功,晋升征西大将军。桓温有雄才,《晋书·桓温传》称他“挺雄豪之逸气,韫文武之奇才。”很快,晋朝廷内外大权全部归于他。桓温此时负其才力,逐步产生谋逆之心,想废帝自立。这与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的曹操非常相似。也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把桓温排在奸雄之列,把他与曹操、王莽并列。曹雪芹先生在《红楼梦》一书中也把桓温列在大奸人物之中。曹操由于《三国演义》而众人皆知,而对桓温所知的人很少。
桓温不仅自己有雄才,而且他的属下也人才众多。参军伏滔就是一名“有才学,少知名”的人物,“桓温深加礼接,每宴集之所必命伏滔同游。”除伏滔外,还有两位高级幕僚,一位是郗超,一位是王珣。郗超“少卓荦①不羁,有旷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胜拔,善谈论,义理精微。”郗超为大司马参军,桓温对他非常钦佩,常说郗超深不可测,于是“倾意礼待”。王珣为当朝丞相王导之孙,书法家王羲之的堂侄子,也写得一手好字,有字帖《伯元帖》传世。王珣也为桓温所敬重,任为“主簿”。当时桓温府中人常说:“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桓温自拥文武奇才,又有如此之多的高士辅佐,然而他还三番五次地到宁国山门洞来拜访瞿硎先生,请他出山相助,可见瞿硎先生绝非一般人物,其才华和影响力均应在伏滔、郗超、王珣之上。桓温要夺权得天下,必须要有瞿硎先生这样的人辅佐。刘备“三顾茅庐”体现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桓温“三顾石室”则体现瞿硎先生在桓温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刘备得到了诸葛亮,而桓温则未能得到瞿硎先生,这是桓温的可悲之处。诸葛亮找到了刘备这样的明主而充分施展了他的才华,瞿硎先生生不逢时,盖世之才只能埋没在石窟中。
瞿硎先生尽管不愿为桓温而出山,但对待桓温的拜访并没有严辞痛斥,而应之以平淡从容;也没有拒之于门外,而是接待他如朋友和兄弟。桓温也没有因为瞿硎先生的拒绝而恼怒甚至无礼,反而令伏滔为他铭赞而去。这些都说明瞿硎先生与桓温虽政见不同,但个人彼此之间并无嫌隙。后人分析,桓温最终没有实施篡权行为,与瞿硎先生不愿出山相助有很大的关系。
后人给予瞿硎先生以很高的评价。北宋宰相王安石在他的《次韵游山门寺望文脊山》诗中这样写道:“闻昔有幽人,扪萝追赤松。遗形此古室,孤坐鹿裘重。人去邈不返,洞壑空藏龙”。他把瞿硎先生比作一条龙。南宋宁国籍进士虞俦在《和陈倅游石门吊瞿硎先生》的诗中也写道:“下有奇洞府,有道乃宜据。鹿裘坐石室,先生岂真踞。傥②是我辈人,傲视非所虑。桓温汝何为,乃欲效三顾。奸心妄窥鼎,未见神合沮。”诗句叙述桓温仿效刘备三顾茅庐,但未能如愿。晋代太和年间正值乱世之秋,朝廷腐败,致使众多高士弃官隐居,除瞿硎先生外,还有陶渊明等人。陶渊明虽已隐居,但他还留下了大量文赋,而瞿硎先生则无一字之遗,可以说是隐逸最彻底的一个人。清代文人鲍明发在《瞿硎先生论》中这样评价他:“孔子称泰伯③至德在民之无称,盖惟无称所以愈可称也。先生与渊明同趋,而不若渊明之籍籍人口,则先生之隐,视渊明而又异矣!故曰隐士之高者也。”
有关瞿硎先生的历史资料我们掌握的太少,正史很难找到。民间传说却有一些,一是说瞿硎先生是晋朝北方魏国的大将。二是江苏太仓县志有瞿硎先生在太仓进行文化活动的记载,直塘镇的文昌阁楼上还供有瞿硎先生的圣位,称瞿硎先生为东晋成帝的老师和相国。但这些都只能作参考,不足为据。瞿硎隐匿,有意不为世人所知。恰如老子所说:“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瞿硎先生原意不为人所知,但后人对他却尊敬有加。
(作者系宁国市政协原主席、《红楼梦》文化与宁国旅游研究会会长)
注:①卓荦(zhuō luò):超绝
②傥(tǎng):同“倘”
③泰伯:即太伯,周代吴国的始祖,周太王的长子。周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他与弟仲雍同避江南,改从当地风俗,断发文身,建立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