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疏泉谷狭 春深草木稠
——记韦应物留诗灵岩寺
高生元
我在读宁国古志时,发现有记载:“韦应物写有灵岩寺诗”,然而残缺志中没有收录该诗。灵岩寺在山门洞(又名灵岩洞,1981年载入《中国名胜词典》)旁,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宋治平年间(1064—1067)赐额,明正统年间(1436—1449)和隆庆年间(1567—1572)增建。清初,灵岩寺住持性瞒法师在京弘扬佛法,誉满京城,顺治皇帝在顺治十一年(1654)敕封其为“两江大和尚”,赐“五佛冠紫衣”一件。解放初灵岩寺改建成山门小学。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自天宝十年(751) 至天宝末,以三卫郎为唐玄宗近侍,常出入宫闱,扈从游幸。大历十年(775)为京兆府功曹参军,代理高陵宰。建中三年(782)为滁州刺史。兴元元年 (784)冬罢任,因贫不能归长安,暂居滁州西涧。贞元元年(785),为江州刺史。贞元四年,入朝为左司郎中。次年(789)为苏州刺史,与顾况、秦系、孟郊、丘丹、皎然等均有唱酬往来。贞元七年(791)退职,寄居苏州永定寺。世称韦江州、韦左司或韦苏州。
他的诗歌在唐代已有盛誉,白居易《与元九书》云:“近岁韦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韦应物诗中最为人们传诵的是山水田园诗。后人每以“陶韦”或“王孟韦柳”并称,把他归入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西寒山》的“势从千里奔,直入江中断。岚横秋塞雄,地束惊流荡。”则充分显示了大家手笔和才华,非一般田园诗人所能比。韦应物的诗歌创作成就最高的是五言古体诗,其风格冲淡闲远,语言流畅简洁,在当时及对后世均有较大影响。
据县志记载“韦应物写有灵岩寺诗”的提示,我在《全唐诗》192卷中查到韦应物的诗《游灵岩寺》:
始入松路永,独忻山寺幽。
不知临绝槛,乃见西江流。
吴岫分烟景,楚甸散林丘。
方悟关塞眇,重轸故园愁。
闻钟戒归骑,憩涧惜良游。
地疏泉谷狭,春深草木稠。
兹焉赏未极,清景期杪秋。
诗词大意是:一走进松树林中悠长的道路,便独自欣赏这山寺的清幽。凭临高处的栏杆,远远望见西江的流水。吴山点点,迷离在烟霭之中,楚地的田野散布着长满林木的小丘。这才想起关山的阻隔,对故园的怀念让我再一次感到伤悲。钟声催促着归去的行骑,停憩在溪涧边,怜惜这美好而短暂的游历。穿过疏阔的大地便是狭窄的的泉谷,草木在暮春时一片繁茂。虽然景致优美,此刻因怀念故园却无法尽情玩赏。
“地疏泉谷狭,春深草木稠。”曾作为灵岩寺的楹联而留传。
《游灵岩寺》大约作于贞元元年(785)三月。据《宣城县志》记载,贞元元年,他罢职后,因无路费回长安而滞留在滁州,后在宣州朋友处逗留数月。大约在此时,韦应物来宁国游灵岩寺,写下此诗。诗词描写的景物与宁国灵岩寺极其相似,且宁国古为“吴头楚尾”之处。
《宣城县志》收录了韦应物的诗词《送宣城路录事》:“江上宣城郡,孤舟远到时。云林谢家宅,山水敬亭祠。 纲纪多闲日,观游得赋诗。都门且尽醉,此别数年期。”此诗写作时间应是二次到宣城,晚于《游灵岩寺》。
历史上享有盛名的灵岩寺还有数处:
山东泰山长清县万德镇,该寺没有收录韦应物的《游灵岩寺》诗。
南京《六合县志》收有韦应物的《游灵岩寺》。六合灵岩山的灵岩寺,建于唐代咸通年间(860-873),与韦应物生活年代相差近百年,韦应物有生之年是不可能游六合灵岩寺的。县志收入该诗,大概是因为韦诗中有“吴岫分烟景,楚甸散林丘”之句,据六合地处“吴头楚尾”推断所致,六合人自己也认为《六合县志》收错了。
江苏苏州市灵岩山,距苏州市西南方十五公里,本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馆娃宫的旧址,东晋司空陆玩曾居此山,因闻佛法,舍宅为寺,从此,便成为灵岩道场之开端。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西域梵僧智积来寺开山,赐匾额智积菩萨显化道场。至民国十五年改为十方专修净土道场,名崇报寺。后至印光法师,恢复“灵岩山寺”旧名。灵岩山寺收有韦应物的《游灵岩寺》。
从诗词的意境来分析,韦应物的《游灵岩寺》当是作于贞元元年(785)三月(罢职之时,无路费归长安),并非是贞元五年(789)到苏州出任苏州刺史后。
综上所述,韦应物的诗《游灵岩寺》应作于宁国灵岩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