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望千秋岭上云
——记唐代著名诗人罗隐与宁国的情缘
汪振宙
罗隐(833—909),本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余杭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大中十三年(871)至京师,应试进士,十年不第,更名为隐。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唐光启三年(887)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
罗隐的讽刺散文成就很高,堪称古代小品文的奇葩。收在《谗书》里的讽刺小品又都是他的“愤懑不平之言,不遇于当世而无所以泄其怒之作。” 如《英雄之言》通过刘邦、项羽的两句所谓“英雄之言”,深刻地揭露了那些以救民涂炭的“英雄”自命的帝王的强盗本质。类似这样的思想在罗隐的杂文中是不时流露的。《说天鸡》、《汉武山呼》等篇,也都是嘻笑怒骂,涉笔成趣,显示了他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和杰出的讽刺艺术才能。
罗隐在唐末五代诗名影响很大,有些精警通俗的诗句流传很广,成为经典名言。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家财不为子孙谋”“今朝有酒今朝醉”“任是无情也动人”等等。罗隐著述甚丰,但散失严重,今存诗歌约500首,有诗集《甲乙集》、散文名著《谗书》五卷60篇、哲学名著《两同书》两卷10篇、小说《广陵妖乱志》、《中元传》、书启碑记杂著约40篇传世。
罗隐回归浙江任职期间,因吴越王建都杭州临安,与宁国毗邻,宁国又有他的挚朋好友,他经常往来于宁国处事交友,并结下了深厚的情意。宁国的梅处士与罗隐既志同道合,又是患难之交,当梅处士回归宁国安居时,他饱含深情地赋诗《送梅处士归宁国》曰:“十五年前即别君,别时天下未纷纭。乱罹且喜身俱在,存没那堪耳更闻。良会漫劳悲曩迹,旧交谁去吊荒坟。殷勤为谢逃名客,想望千秋岭上云。”在他的诗里行间,回顾了俩人昔日旧情,庆幸俩人虽遇天下战乱而大乱不死。梅处士回故里是幸运的,但愿千秋岭天然屏障,能确保他此后生活平平安安。
罗隐对宁国的山门洞名胜向往已久,他专程前去,怡情满怀,一饱眼福之后,吟《题山门》诗曰:“灵岩一窍何年凿,混沌初开有此门。采药仙人何处去,山中不改旧乾坤。”他观赏水平高,用“一窍何年凿”的惊叹,道出了此山洞的天然奇特;采药的仙人踏遍漫山峻岭,还有何处没去呢,此山洞却别有洞天,进入洞后所看到的景物万千,别有一天地,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新奇之感。
罗隐饱经动乱之苦和仕途磨砺,对事物看的平淡透彻,他只是在宁国聚朋访友时,心情才舒坦些。当他登上宁国的条风楼时,面对挚友,情绪甚佳,即兴赋诗曰:“乱离时节懒登临,试借条风半日吟。只有远山含暖律,不知高阁动归心。溪喧晚棹千声浪,云掩寒郊数丈阴。自笑疏慵似麋鹿,也教台上费黄金”。时处唐末王仙芝、黄巢农民军起义时期,天下动乱。罗隐站在条风楼上,眺望远山和煦景象,溪流伴随着船桨发出不断的声响,在云彩的遮盖下,远郊呈现出大片的阴影。他自嘲自己象一只荒野中的糜鹿,疲于奔跑却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花费着俸禄,却不能为国出力。他的这种心境,只有在宁国朋友中才得以释然。
罗隐受命前往宁国府处理政务时,因天不作美,连日的雨雪,崇山峻岭已是白雪皑皑,通往临安的千秋岭是惟一山道,已被大雪封锁,他只好静下心来,等待天晴雪化后再返回。他惬意地接受着挚友们的热情款待,并有感而发,赋诗《奉使宛陵别二三从事》曰:“梁王雪里有深知,偶别家乡隔路岐。官品共传胜曩日,酒杯争肯忍当时。豫章地暖矜千尺,越峤天寒愧一枝。还有钓鱼蓑笠在,不堪风雨失归期”。因雪被困,他才真正体会到:虚怀若谷的汉梁王,这位有功之臣多次请求入朝而不准的情态。联想到自己,人在它乡被阻隔却不能归的心境。他与同僚和朋友们,畅谈过去往事和友情,争相敬酒,难拒盛情,不忍辞杯。可见他们之间亲如手足,情暖意融。接着,他以对偶对仗的修辞手法,以“暖”和“寒”予以衬托和对比,表达了自己人处两地的不同境况。
这是一个炎热的夏天,烈日当空,酷暑难耐,罗隐与刘校书并肩前行,此时此刻,他俩就要离别了,昔日情意难忘难舍,为表达内心的友情,他题《送刘校书之新安寄吴常侍》诗曰:“野云如火照行尘,会绩溪边去问津。才子省衔非幕客,楚君科第是同人。狂思下国千场醉,病负东堂两度春。他日酒筵应见问,鹿裘渔艇隔朱轮。”罗隐与刘校书志同道合,他认为刘校书很有才能,对于官职的高低也无所谓,他俩举进士考试情况也相同。他们曾不受拘束地尽情饮酒赋诗而陶醉,患病时住东家堂屋也很快康复。往日的酒席之时,彼此辩答见解和疑问,犹如山门洞的瞿硎经常披着鹿裘,划着小渔船去捕鱼,胜似王侯贵族的红色驾车,何不乐哉快哉。
罗隐不愧为唐代大文学家,他性情豪放热忱,待人真挚友善,深受宁国朋友的敬重。在他的诗中,讴歌了宁国的秀美山水,表达了与宁国挚友亲如兄弟般的情缘。
(作者系宁国市公安局副科级组织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