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长廊 > 文史资料

梅尧臣寄情山门胜地

2011/8/2 7:53:37 人评论

 

美璞世未识
——梅尧臣寄情山门胜地
汪振宙
 
梅尧臣承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在北宋诗坛上被誉为“开山祖师。”他的诗很受陆游等诗人的推崇,欧阳修也自称不及。他咏唱安徽风物、名山胜迹的诗篇最多,是一位饱含对乡土浓浓深情的杰出诗人。
梅尧臣(1002——1062),字圣俞,宣城梅溪村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梅尧臣宛陵先生。他的父亲梅让是农民,叔父梅询官至翰林侍读学士,颇有名望。12岁时,他随叔父读书。北宋天圣八年(1030),以梅询的“门荫”补太庙斋郎,历任桐城、河阳县主簿。河阳离西京洛阳很近,欧阳修任西京留守推官。梅尧臣与欧阳修往来甚密,成为莫逆之交。他一生官场失意,直到皇祐三年(1051),他年已50,才因诗闻名于朝廷,被召试,由仁宗赐同进士出身,后经欧阳修荐举充任国子监直讲。嘉祐五年(1060),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人称梅都官,又受命编修《唐书》。虽然从政仕途不达,而作为诗人,在我国历史上却具有重要地位,他的著作有:《唐书》26卷、《毛传小诗》20卷、注《孙子》23卷,诗有《宛陵先生集》60卷2000多首流传于世。
梅尧臣饱览了故乡的山川风物,游历了安徽的诸多山水名胜,情真意切地写下了数十首赞美江淮大地的诗篇,实践了他提出的“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的现实主义诗文革新思想,为当时安徽诗坛增添了华章,也为后世留下了文化瑰宝。梅尧臣数次游历宁国山门胜地,在他的诗文中寄托着对山门胜景的钟爱之情。他的诗《寄游山门》抒怀:
苍山自为门,呀豁异鎸鑱
路通石壁尽,潦起田陷。
傍岭有结庐,潭净于鉴。
闻之固欲往,久雨湿泥烂。
莫陪太守车,然诺岂赚。
遥遥桥上去,望望马犹站。
畏滑不敢行,非关惜鞯鞔。
梅尧臣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舜钦、吴季野等诗友,游历山川河流时,经常以诗赋助兴,吟咏合韵,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心情愉悦,豪情奔放,乐哉快哉。据明嘉靖《宁国县志》记载:宁国山门文脊峰,在治西30里,斜根泾腋,北缀宣阳,斗起霄崿于万山之中,翠壁如削,万仞立铁,不可攀而跻也。下有龙湫,有灵岩寺及沈大圣祠、齐云亭。梅尧臣诗《次韵和吴季野游山门寺望文脊山》抒怀:
楚客好山水,五月上高峰。
峰顶望文脊,草树皆有容。
身既近猿鸟,心欲追乔松。
石壁出云背,苔磴千里重。
下视霹雳飞,忽起枯株龙。
却还僧居宿,暮践樵子踪。
作诗留粉墙,削稿为我封。
美璞世未识,独令何氏逢。
山门洞(古称石门洞),据明嘉靖《宁国县志》记载:在治西30里,下有门,车马可入。晋太和末,瞿硎仙隐如此,昔有丹炉、剑匣。六洞:曰“山门”、曰“涟漪”、曰“紫云”、曰“朝阳”、曰“碧云”、曰“明心”是也。下有龙湫。
梅尧臣在《和张簿宁国山门题》诗中,为六洞都题了诗。
  
青山中穴为大门,下通轨辙高莫论。
飞云出纳不计限,双峙平削无刀痕。
入门复见田园美,田外峰峦迥抱尊。
栖灵蓄怪不可诘,夔魈往往来守阍。
 
紫云岩
高岩日照云常紫,吹作兰花透纹绮。
横为步障看未收,山雨一来风满耳。
 
夕阳岩
日脚射空金镂直,下映壁间梭未织。
野老先知雨又风,明朝望此重云黑。
 
朝阳洞
洞门虽向扶桑开,洞深不放阳鸟入。
古来道士今莫逢,石壁乳流苔正湿。
 
涟漪洞
流泉泱泱出洞底,自有细浪非风吹。
山花逐水到山下,漏泄人间春未知。
 
碧云洞
谁将万古倚云剑,刺破苍石天窗开。
下贮泓渊不可极,有时月漏清光来。

港口镇境内的山门名胜之地,已于2001年被国家编辑的《中华名胜词典》收录。梅尧臣等历代文人墨客的咏诗近百首,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并被代代传诵。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