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长廊 > 文史资料

上海小三线吊装西津大桥拱形梁的故事

2024/1/1 8:28:29 人评论

从宁国县城到青龙公社366电厂,要过西津河。当时负责建设的250工程队在凤形山下的西津河边建了一个渡口,用卷扬机和钢丝绳牵动木制摆渡船回运送人员和物资。

    随着 366厂发电的正常化,卷扬机牵动的渡船速度太慢,发电用煤的运煤车过摆渡,排队等候的时间太长。1971年,宁国县与上海后方812 指挥部商量,在原来渡口建一座大桥。大桥的桥桩和主梁的“龙骨”在现场均浇好。可是施工方没有起吊设备和起吊技术,无法将主梁——倒“T”型的拱形梁吊装就位。我曾到现场看过,拱形梁在机械学中是属于“细长杆”一类的物件。 “细长”的拱形梁,弄不好,就会折断。当时后方的 812指挥部与宁国县开会商讨,因为起吊设备、工具等一系列问题,那一方都没有能力把拱形梁起吊、安装就位。参加会议的上海后方366厂军代表考虑大局表态:由我们 366厂来负责 ! 其实他也不知道工程的难度,根本不清楚用什么起吊设备或工具,应该用什么办法完成拱形梁的起吊工作。

    军代表回厂后与和当时的厂革委会召开全厂动员大会,说明造桥的重要性和造桥的巨大困难。但问题是宁国县和徽州地区的后方三线厂没有一个单位有能力能安全吊装这样的拱形梁。会上要求全厂职工想办法支持造桥工作,并点名由厂起重班负责。

    真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起重班班长施锡余是老“杠棒工” ,人拉肩扛,镶钢丝绳,白棕绳的绳头等工作是一把好手。 在空旷地上起吊这样“细长”的脆性拱型梁是没有遇到过的难题 。同是起重班有经验的陈上宾师傅,提出要请正在锅炉运行当运行班长的陈福高师傅一起参加想办法起吊。这位陈福高师傅,在解放前曾在上海江南造船厂当过起重工,他遇到起吊方面的难事会更多,请他主持起吊工作,办法和点子也会更多一些。因为要求全厂协作,陈师傅没有推脱,当时就答应了。除了起重班的全体成员一起参加外,还向锅炉、汽轮机检修各班借人一起干。

    首先是现场勘察,起吊拱形梁需要有两根大的“独脚扒杆”。在宁国县的协调会上,其他后方各厂都提出尽力协助起吊大桥拱形梁工作。当我们提出需要大型圆木时,联合厂说他们可以提供。在联合厂帮助下解决了作扒杆用的木材。每根扒杆拼接后达到20米才能用。在接扒杆的同时,卷扬机位置的按置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另外,吊装的时间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只能在河水的枯水期才可以施工,在丰水期,大水一来,也许连这些现场的预制粱也会被大水冲走。所以在寒冬腊月,河水小,便于施工。

    在设备上,当时我们厂只有几台250工程处留下的卷扬机,加上施工单位也有两台大功率的卷扬机,基本上满足了施工机械条件。

    吊装拱形梁这样的庞然大物先要翻身,再吊起来移动到桥桩上定位安“翻身”竖立拱形梁的过程中,最容易折断或产生裂痕(因为混凝土水泥梁本身就是属于“脆性”部件)。只有安装就位了,它才能承重。在滴水成冰的寒风中,参加起吊的人员,穿着棉袄天天日出晚归,起早贪黑,在工地上分头做着准备工作。在12月30日前,扒杆、卷扬机、链条葫芦等起吊安装设备安装组合就位完成。 12月 31日开始试吊。参加人员虽然每天都要顶着风霜,冒着严寒,在毫无遮风挡雨的工地上做着准备工作,但大家都毫无怨言,积极听从福高师傅的调配, 大家也终于盼来了可以试吊的这一天。

12月 31日,从清晨开始,第一根按着哨声慢慢起身竖起并转身,到第二根扒杆升高再慢慢调整就位,快到下午四点了,在造桥施工单位的配合下,第一根拱梁准确就位 !试吊成功 !指挥起吊工作的核心小组宣布,元旦这一天大家好好休息,节后再一鼓足气完成吊装。在节后的吊装过程中,每吊一根梁,扒杆都要移位,随着扒杆的浪风绳需要放长或收缩,卷扬机的钢丝绳也要随之伸收,只有全体工作人员协同配合才能完成。终于在1972年1月中旬顺利完成了大桥主梁的吊装任务。我记得的参加的人员有方耀清、陈福高、施锡余、陈上宾、余金才、高新昌、张毛生、 董财发、凌家金、俞力群、张兆琪等。当时厂领导班子成员经常去工地看望全体施工人员,为施工人员加油打气。现在有大型起重机械,吊装一根拱形梁,像老鹰抓小鸡似的那么容易。可在上世纪70年代初,我国工业水平还比较低,凭着人拉肩扛出色地完成大桥拱形梁的吊装的任务,体现了工人们的志气和智慧。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永放光彩,我们为自己作出的贡献而感到十分光荣!

(原366电厂职工俞力群  孙栋一)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