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人 朱海军
一、案由分析:
上个世纪60年代,上海市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战略要求,决定在皖南徽州地区兴建一批军工企业(简称上海“小三线”)。宁国县因地处皖南山区腹地,离上海比较近,有公路相通,是重要选址之一。1966-1976年,上海市在宁国境内河沥溪、竹峰、霞西、胡乐、南极、青龙、港口、山门8个乡(镇)兴建后方“小三线”企事业单位15家(含长途客运站),总占地面积1448.19亩,房屋建筑面积19.02万平方米,职工和家属1万余人。1965年,上海铝材厂、上海锅炉厂、上海木材厂、上海箱锁厂和长征电镀厂在宁国包建联合机械厂,代号526工厂,生产木柄手榴弹。上海电焊机厂和上海鼓风机厂包建协同机械厂,代号9337工厂,生产四〇火箭筒。1966年,上海轻工系统的上海电池厂在宁国包建曙光电料厂,生产军用通讯电池。联合机械厂遗址作为新中国工业遗产的典范,是“红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小三线”在宁国长达22年时间,不仅使宁国工业、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还形成了运输、建筑、邮电、商品流通、餐饮服务等行业产业链,为宁国留下了珍贵的人文资料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二、对策建议:
为充分发挥“小三线”原址所在地文化资源,传承弘扬“小三线”精神,各地通过整合资源、科学规划、精心布局,打造以“小三线”文化为亮点,集人文体验和农业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特色农旅小镇,以党建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
1、打造“小三线”教育基地。各地充分利用“小三线”文化资源和闲置厂房,以党建引领助力乡村振兴为理念,各具特色打造青少年红色教育基地。深入挖掘“小三线”文化内涵,因地制宜,结合情景布置还原生活区、工作区、娱乐区等场景,充分展现军工生产和职工生活中的一些文字图片资料及各类实物,让广大青少年能够亲身走近军工企业,学习军工知识,了解军工历史,体验职工生活,充分汲取“小三线”精神营养。
2、重现“小三线”军工底色。在现有“小三线”文化资源基础上复原当年军工生产场景,情景再现军工产品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实战操作,让“红色遗产”再现当年靓丽的军工底色和火热生产场景;建成“小三线”军工博物馆,收集陈列当年军工实物和文献资料,重现军工企业辉煌的历史。
3、感悟“小三线”朴素生活。重建“小三线”文化礼堂,通过编排艺术节目、情景话剧演出等方式再忆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小三线”职工艰苦朴素、勤劳勇敢的生活写照,同时提供服饰、道具等供游客沉浸式体验生活;建成一批“小三线”职工民宿,对现有职工楼进行整体设计和精心打造,复原“小三线”职工现实生活场景,并融入现代民宿艺术风格,能够让游客留得下、记得住乡愁。推出“1天1夜重走小三线之路”周末游活动,让游客自选3-4个点进行沉浸式游览,感悟“小三线”职工朴素生活和拼博奋斗历程。
4、拓展“小三线”农业休闲。成立“小三线”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大农业项目和资金支持,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产业,引入特色农产品加工种植,满足游客对绿色健康食品的需求;打造亲子游家庭农场,开展农耕体验、农业科普等活动,让游客流年忘返更好地享受乡村生活,为城市居民提供私家菜园租赁服务,体验“认领一亩田”耕种乐趣;开设“人民公社”食堂,品尝地道的农家菜和地域特色美食;因地制宜种植各种花卉,打造五彩斑斓的花海景观,以观光小火车、花海婚礼、摄影大赛等活动吸引游客驻足打卡。通过不断拓展农旅融合发展路子,提升农业休闲观光品质,为特色农旅小镇添彩增色。
5、加强资金保障。
一是各地结合“小三线”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对项目进行精心包装,积极招商引资,以项目带动经济发展;也可通过设立项目投资基金吸纳社会资本进行融资,以合作共建助力乡村振兴。
二是由乡投集团整合资源,注资打造。
三是强化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