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长廊 > 文史资料

留在宁国的墨迹—记赵孟頫题字普惠庵

2011/8/2 7:57:28 人评论

 

留在宁国的墨迹
——记赵孟题字普惠庵
高生元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别署松雪道人,又因为他居住的松雪斋旁边有个鸥波亭,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鸥波”,浙江吴兴(今湖州)人。
赵孟一家是宋朝有名望的宗室,是赵匡胤之子赵德芳的后裔,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均为宋朝高官。父亲赵善诗文、富收藏,与文人们交往甚密,切磋艺术,鉴赏书画。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书香之家,赵孟自幼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经书、文章之外,诗、词、书画均有良好的基础。然而,在他11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道逐渐衰落,14岁那年以父荫做上了真州司户参军这样一个小官。不久,宋朝灭亡了,他便隐居在家。
赵孟有弟兄八人,他是老七。母亲丘夫人是位很有见识的老太太,她对赵孟说:“朝廷必定要收江南有才能的人予以重用,你如果不多读一点书,将来怎能出人头地?”赵孟听从母训,勤奋自学。他自幼十分聪敏,读书过目成诵。经过勤奋努力,赵孟学业成就辉煌,文章操笔立就,书画、篆刻、诗词文曲、音乐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诣。他还是一位经学家,并且精通佛学,擅长鉴赏。凡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各个方面,可谓无所不通。
赵孟所有一切成就里,以他的书画为最著名,其中书法更甚。史称赵孟真、草、篆、隶各体皆工,冠绝古今。199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十大书法家》一书,将赵孟列为中国古代十大书法家之一。《中国书法简论》作者潘伯鹰称:“自从赵孟之死,到今日已经六百多年,还不曾再生出一个像他那样伟大的书法家来。”
式岭(又称石岭,今属仙霞镇),南宋建有古关隘,石壁巍峨,地势险要,树木郁葱,古藤密挂。式岭山下,有一座依山而建、气势宏伟的寺庙——普惠庵。清乾隆四十二年拔贡、宁国仙家村人仙大治题有《式岭怀古》,描写了式岭古时的险要地势和美妙风景:“千年遗躅托空山,北障孤城第一关。虎距南徐寒贼胆,龙骧东浙壮军颜。藤依古树猿栖稳,藓缀危峰鸟道还。父老尚谈南宋事,英风犹觉在人寰。”
据宁国《茭笋塘吴氏宗谱》介绍,吴潜孙子吴宝聚(吴潜三子吴的次子),游宁国三元十一都,因喜爱此地山水优胜,遂从宣城回迁三元十一都茭笋塘居住。吴宝聚为宁国茭笋塘吴氏始祖。吴宝聚生于宋景炎元年(1276)二月初四日,卒于元至正四年(1344)五月一日。吴宝聚与赵孟两家为世交,吴宝聚及其子孙常游浙江吴兴,作客赵孟家,赵孟及子孙亦常来宁国茭笋塘吴宝聚家游玩。
赵孟来宁国东乡,在吴宝聚家作客,游览了东乡优美的山水,瞻望了仙人塔、千秋关、三佛殿等名胜后,来到式岭。式岭山下,普惠庵中悠扬的诵经声吸引了赵孟。他快步走到山下,进入普惠庵殿内,朝拜了佛祖如来。陪同的吴宝聚向庵中老僧介绍了大名鼎鼎的赵孟。老僧叫小和尚沏上两杯自家采摘的高山野茶,招待客人。清香味醇的野山茶,使赵孟一下来了精神,即兴呤诵一首《戒杀放生》诗:“同生今世亦前缘,同尽沧桑一梦间。往事不堪回首论,放生池畔忆前愆。”老僧亦喜爱书法,便向赵孟求字。桌上笔墨纸张一应俱全,赵孟凝神提笔一挥而就,“南无释迦牟尼佛”七个斗大如箕、遒劲有力的大字跃然纸上,落款为“宋宗室赵孟书”。老僧感谢不尽。两人又相互交流了佛学之旨。中午,赵孟在老僧的挽留下,用了斋饭后方离去。
事后,老僧请来摹刻高手,将赵孟的题字勒在普惠庵后石壁上。此石壁长约7米,宽约2米,像帽沿一样从山中向外延伸,石壁距地面高度约6米。人在石壁下行走,抬头仰望,字在头顶。民国《宁国县志》记载:元赵子昂石刻,县东,式岭普慧庵有“南无释迦牟尼佛”七字,大如箕,题云“宋宗室赵孟书。”普惠庵,县东十一都,有赵松雪墨迹。
清嘉庆进士胡岱云,宁国人,仕至内阁中书、员外郎等职,他的诗作《游式岭普惠庵观赵子昂真迹》云:“树色郁青葱,缭曲山环抱。峻领稀人,鹿望深杳。风迟钟声遥,烟迷幢影渺。何年僧结茅,苍枝技半槁。数字大如箕,在昔文敏草。瞻望日影移,叹息更倾倒。世传赝本多,所恨识不早。低徊嘱黎,护此千秋宝。”

遗憾的是,1955年修建河千公路时,普惠庵(后人称作大庙)被拆除,公路从庵基而过。更为遗憾的是,2004年拓宽河千公路时,赵子昂石刻被炸毁。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