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提案工作 > 提案选登

关于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建议

2013/12/31 9:46:16 人评论

 

提案人:章 

“菜篮子”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买菜贵、卖菜难是近年来广大市民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当前,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供求失衡。按照中心城区21万人口人均不低于0.03亩的蔬菜最低保有量计算,全市至少需要稳定的专业蔬菜基地6300亩,而我市目前保障性蔬菜种植面积仅有2930亩,缺口高达53%

2、流通不畅。城区仅有大华农贸市场(4000多平方米,正规摊位120余个)、中心农贸市场(2000多平方米,正规摊位52个)两个较大农贸市场,其他微型农贸市场及农超对接超市7个。对照目前农贸市场一般分类:大型农贸市场建筑面积在6000平方米以上,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服务人口24万人;中型农贸市场建筑面积为30006000平方米,服务人口12万人;小型农贸市场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下,服务人口0.51万人,中、小型农贸市场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农贸市场建设严重滞后,摊位少、费用高,流通不畅,进一步抬高菜价。

3、投入不足。全市2930亩蔬菜基地,其中设施配套齐全的基地不足50%,绝大部分为低水平、低标准菜地,水、电、路、沟渠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生产绩效不高,抗灾能力不强。虽然近几年政府在“菜篮子”工程建设上不断加大投入,但每年50万元的专项经费,相对于每亩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2万元左右的投入,撬动作用明显不强。

4、意愿不强。蔬菜生产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农用物资化肥、农膜、农药逐年涨价等多种因素使得传统菜农普遍认为种菜不如卖菜,卖菜不如贩菜。如:商品性蔬菜从菜农到市民手中一般会经过农户、批发商、二次批发商、菜贩(零售商)等三到四个环节;在利益分成上,菜农只能得到零售价的47%,批发商得15%,零售商占38%,正是由于这种利益分配架构,严重地挫伤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年富力强者都不愿再种菜,会种菜的改去卖菜,留守种菜的多为年老体弱者。

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扩大保障性菜地规模。根据城区现有人口及发展需要,立足全市功能区划、蔬菜产业发展基础和菜农意愿,以城郊街道为重点,以港口、霞西、胡乐、梅林等基础较好乡镇为依托,针对蔬菜基地缺口,有计划有步骤新增各类保障性蔬菜种植基地,力争三年内达到6300亩的保障性菜地规模。

(二)加快农贸市场建设。将农贸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参照国家、先发地区标准,启动中心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撤消大华市场蔬菜批发业务,建设农特产品批发交易综合市场,合理布局小微型农贸市场,鼓励支持“农超对接”,推广生鲜超市、专卖店和配送中心等现代流通方式,逐步建立由大型农贸市场、中型农贸市场、小型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和专卖店组成的覆盖城区的“菜篮子”销售网络。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大幅提高蔬菜发展专项经费,在城镇建设和工业征迁补偿中增加蔬菜发展基金,制定我市“菜篮子”小额信贷和贴息贷款政策,启动蔬菜种植保险试点工作,建立“蔬菜直补”,根据种植面积给予菜农补贴,出台蔬菜规模化种植奖励办法,积极争取省财政对发展蔬菜产业以奖代补的专项资金。 

(四)建立市场维稳机制。建立市场异常波动防范和应急处理机制,制定异常情况下低收入居民“菜篮子”基本消费需求的补助和救济办法;建立自然灾害应对预案,增强蔬菜种植抗风险能力。建议政府在大、中型农贸市场中掌握一定比例的摊位资源,在菜价上涨过快时,通过调节摊位费降低菜贩销售成本,稳定菜价。在农贸市场建立蔬菜规模种植户“直供直销区”和“自产自销区”,鼓励“一手菜”交易,降低蔬菜流通成本。

 

提案答复(宁农[2013]104号)

 

章茜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市蔬菜出现的问题是菜价高,造成菜价高的原因也诚如您所说是:供求失衡、流通不畅、投入不足、农民蔬菜种植意愿不强。

一、我市“菜篮子”工作现状

1、蔬菜基地规模小、供给能力不足。从人均专业菜地要求看:按照人均不低于0.03亩的标准, 供应中心城区21万人口的蔬菜最低保有量计算,全市至少需要稳定的专业蔬菜基地6300亩(复种面积1.57万亩,生产商品蔬菜4万吨),而我市目前的保障性菜地仅有2930亩,缺口高达53%

蔬菜用地方面,一方面,城市框架的拉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原有的老菜地被征用,如原津北500亩蔬菜基地,河沥蔬菜村和港口蔬菜村的部分基地共1000亩消失;另一方面,新增菜地的建设缺乏合理的规划,增加乏力,如汪溪五禾合作社200亩蔬菜基地、南山鸡山景天公司200亩蔬菜基地选址不当、经营不善,建成后因效益低下而消失;远郊的蔬菜基地,如杨山乡300亩高山蔬菜基地如今变成了元竹和山核桃等经济林;目前全市现有蔬菜基地2930亩,且存在基本农田基础设施水平较低问题,田间无便利化作业道路不便于机械作业、无抗旱井和电力线路旱季缺水、无抗洪堤坝和排灌沟渠雨季易涝。

蔬菜种植一线生产者队伍发生了变化,种植户年龄普遍老化,全市蔬菜种植者平均年龄为50岁往上,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且种植人员的数量在不断减少,大部分蔬菜基地都存在户均种植面积减少,后继乏人的情况,也造成了原有蔬菜种植基地面积的萎缩。

2、专业市场建设水平低,销售成本高。城区仅有大华农贸市场(4000多平方米,正规摊位120余个)、中心农贸市场(2000多平方米,正规摊位52个)两个较大农贸市场,其他微型农贸市场及超市7个,摊位资源相当紧张,摊位费也较高;农产品批发环节,批发市场管理体系存在问题,本地蔬菜进场难,场内没有固定摊位,在大华市场广场进行,同时受交易市场的场地、天气等因素限制,很多农户售菜时无法进入市场交易,或在规定时间内未能将菜出售完(大华市场蔬菜批发点每日630前菜农必须撤出),影响农户一次性售菜,而菜农二次售菜又增加了流通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市场蔬菜价格。蔬菜销售组织化程度不高,甚至每户菜农都要上街卖菜,没有形成以合作社为单位统一销售模式,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增加销售成本。

3、专业蔬菜种植投入少,生产能力差。投入不足主要表现为公共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其次是针对菜农的栽培设施补助与灾害救助投入不足。蔬菜基地的运行首先依托良好的基础设施承载,其次是生产设施的投入。蔬菜产业在生产设施和生产环节上投入成本都较高,搭建100亩标准化设施蔬菜基地仅大棚、排灌等设施即需200万元以上(1亩标准化大棚所需棚架、棚膜等基本设施建设约在15000元),很多合作社及专业菜队连基本性设施建设和生产流通资金都难以有效支撑,更不用说投入大量资金到基础设施建设上,导致水、电、路、沟渠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蔬菜设施条件薄弱,生产绩效不高,抗灾能力不强,很难适应现代蔬菜生产需要。这种情况在老蔬菜基地比较严重,即使新规划的基地也由于资金投入不够同样受到制约。虽然近几年在“菜篮子”上政府投入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增强,但与蔬菜现代化、产业化发展总体需求相比,仍需不断加大扶持与倾斜。

4、传统蔬菜生产收益差,种植意愿低。蔬菜生产技术要求高,劳动强度大,农用物资化肥、农膜、农药逐年涨价,多种因素使得传统菜农普遍认为种菜不如卖菜,卖菜不如贩菜。农民蔬菜种植意愿不强表现为:蔬菜出基地价格低,种植积极性不高,农民种植设施蔬菜投入大(每亩1.5万元)、补助标准低(每亩1000元)、资金不富裕(有钱不种菜,种菜没有钱)、种菜技术高、独自闯市场风险大,因而不敢种。调研中发现:在流通环节上,商品性蔬菜从菜农到市民手中一般会经过农户—批发商—二次批发商—菜贩(零售商)等三到四个环节;在利益分成上,菜农只能得到零售价的47%,批发商得15%,零售商占38%,正是由于这种利益分成体系架构,严重地挫伤了菜农的生产积极性,年富力强者都不愿再种菜,会种菜的改去卖菜,留守种菜的多为年老体弱者。因此,需要从提升蔬菜基地抗灾水平、加大对菜农的补贴、改造蔬菜市场交易环境、提高菜农组织化程度方面加大力度。

二、我市推进“菜篮子”工程发展主要举措

市委市政府将蔬菜产业纳入宁国市农业产业化“五大优势产业”优先发展,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重点包括:

1、制订下发《关于印发宁国市2012年农业产业化奖励扶持政策的通知》(宁政办〔2012130号):对新增集中连片50亩以上的钢架大棚蔬菜生产基地给予补贴(其中跨度在8的每亩补2000元),新增连片规模100亩以上露地蔬菜及其他设施蔬菜,当年每亩奖补100元, 2012年兑现蔬菜基地奖补资金近50万元;

2、出台《宁国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宁政【201130号),下发《关于稳定市场价格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宁政办【201160号):对新建设施化蔬菜基地在产业化奖励的基础上,每亩给予1000元奖励;

32012年,蔬菜基地建设首次被市政府纳入民生工程,配套专项奖扶资金50万元;2013年配套专项奖扶资金达到100万元。

三、我市“菜篮子”下一步发展措施

(一)强化对“菜篮子”工作的系统化运作

对上积极争取领导的重视,建议成立由市政府牵头、规划、财政、工商、食品、商务、农委、水利、电力、金融、交通等各部门参加的市“菜篮子”工作领导组,建立领导组统筹下的“菜篮子”工作运行系统,开展蔬菜基地的建设、市场的平台搭建,为市民提供数量充足、价格合理、品质优良的各类蔬菜产品。

(二)扩大保障性菜地规模

针对配套供应21万人口的蔬菜基地缺口,新增各类保障性蔬菜基地3000亩,力争三年内达到6300亩的保障性菜地:

我们下一步加大蔬菜基地建设的思路,首先,由农委对各乡镇的基本农田情况进行调查,选择合适蔬菜生产的区块,建议由市政府组织将6300亩的蔬菜基地分解到有关乡镇,以规划的形式将蔬菜种植区固定下来,这其中重点发展城郊的保障性菜地和以港口、中溪、梅林、霞西、胡乐等中心集镇为主的“二线专业菜地”;其次,在确定的蔬菜种植区引导投资主体和种植户分期进行建设,将蔬菜基地建设纳入农业产业化和民生工程奖补范围

(三)加快农贸市场建设

对蔬菜市场运行环节进行有效整合的想法,建议由市政府组织、商务部门牵头,对市区范围内的农贸市场统一布点和运行管理,打造机会平等的公共蔬菜交易平台、公共交易环境,优化交易环节,一方面,降低市场菜价;另一方面,提高了蔬菜出基地价格。加强菜农市场准入组织化程度,每个蔬菜基地保留1-2个固定的场内批发销售摊位,由合作社统一进行市场交易。

合理布局农贸市场。将农贸市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建设农特产品批发交易综合市场,启动中心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撤消大华市场外蔬菜批发业务,合理布局小微型农贸市场,继续鼓励、支持“农超对接”,继续大力推广生鲜超市、专卖店和配送中心等现代流通方式。

逐步建立由1个大型农贸市场(即农特产品批发交易综合市场,建议在交通便利的城郊结合部)——5个中型农贸市场(中心农贸市场、大华农贸市场、河沥农贸市场、南山片区农贸市场、城北新区农贸市场)——30个左右的小型农贸市场、生鲜超市和专卖店(城区共有社区和行政村31个)组成的一个覆盖城区的“菜篮子”销售网络。

(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1建议市政府安排蔬菜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蔬菜产业的资金投入。同时围绕蔬菜产业发展,在蔬菜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将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农田水利、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统筹,集中投向蔬菜基地,着力改善蔬菜生产条件,着力提升蔬菜综合生产能力。

2、建议制定我市“菜篮子”小额信贷和贴息贷款政策,解决菜农启动资金不足、规模户扩大生产资金不足的问题。

3、启动蔬菜保险试点工作,选定有一定规模的蔬菜种植生产企业、蔬菜专业合作社和蔬菜种植大户作为试点。
  4
建立“蔬菜直补”,建议根据菜农种植蔬菜面积的大小给予补贴,出台蔬菜规模化种植奖励办法。

(五)健全服务保障体系

加强蔬菜生产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建立市、乡两级蔬菜技术服务组织网络,建立蔬菜生产技术人员与基地的对接帮扶制度,提高蔬菜服务能力及指导到位率;加强蔬菜园艺人才引进、专业人员培训,搞好科技服务与创新,开展产学研合作,示范、推广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加大有机集成、生态循环、农业物联网在“菜篮子”上的推广应用,坚持科技兴菜;定期组织对菜农和各蔬菜基地技术骨干的技术培训。

做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健全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在重点基地、主要市场建立蔬菜农残检测站点,强化检测力度,逐步建立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及蔬菜可追溯制度,保障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

(六)建立市场维稳机制

1、完善政府调控手段。特别是针对特定时段菜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建议政府要在大、中型农贸市场掌握一定比例的摊位资源,以便在菜价上涨过快时,根据价格上涨幅度,通过及时调节摊位费的方式降低菜贩销售成本,稳定物价。

2、减少蔬菜流通环节。建议在农贸市场建立蔬菜规模种植户“直供直销区”和“自产自销区”,鼓励“一手菜”交易,实现农民、市民双实惠。

答复单位:市农委;答复日期:20136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