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真儒 庙堂重器
——从虞俦的诗词看其道德人生
高生元
虞俦(约1140—1205),字寿老,宁国人。虞俦先祖绍兴会稽人虞珪,字华甫,号清白斋,进士及第,仕将仕郎,晚唐五季之乱时调任宁国县主簿。虞珪致仕后和父亲侍御公定居宁国县城西街,侍御公为宁国虞氏之始祖。
虞俦父亲虞璠,为宁国虞氏第七世,隐士,明嘉靖《宁国县志》记载:“虞璠,隆兴初隐居西山(今河沥溪街道平兴村妙山西冲),建草堂读书,倜傥尚气节,有高士风。”虞璠生五子,长子虞价,次子虞伸,三子虞俦,四子虞佃,五子虞倬。虞璠将《五经》分授五子,五子之中四子均登进士第,第五子虞倬以太学而登仕。
虞俦,少聪慧颖悟,习《诗经》,兼习五经,隆兴元年(1163)进士及第。虞俦登进士第后,寄县令余端礼诗一律:“我去朝天汝送行,汝来春选我相迎。宁川若问科场事,五百人中第二名。”余端礼(1135—1201),字处恭,龙游人,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旧府志曰任宁国县知县,嘉靖《宁国县志》曰绍兴中为宁国县尉,又曰绍兴(可能是“隆兴”误)中任知县,有善政。余端礼对虞俦关爱有加。
宋代考进士先由各地举行解试,再由礼部进行省试,最后经皇帝殿试才算真正登科。解试第一为解元,省试第一为省元,殿试第一才称状元。而隆兴元年木待问(嘉靖宁国县志记载为徐待问)为省试第一,实为省元。巧遇孝宗居丧,按例罢殿试,不亲策进士,即以省元为状元。省试后500名进士中,虞俦为第二,相当于“榜眼”。
孝宗隆兴元年(1163),虞俦为广德(虞氏宗谱记载为广东)郡教授。在广德时,久旱喜见大雨,虞俦赋诗《和广德宋宰喜雨》:“一雨丰年兆可探,全胜雪瑞白成三。偏怜令尹关心切,喜对农夫洗汗渐。秔稻秀畦欣绿润,芙蓉依水媚红酣。词源顿遣如泉涌,酒量悬知似海涵。”诗人对久旱逢甘霖的情形喜悦不已,体现出亲民、爱民的情怀。
离广德回宁国家乡时,虞俦又赋诗《闰二月二十九日早离广德大雨日午晚晴又雨宿黄檗坊》:“家山入望更贪程,造物无心雨与晴。今日莫愁明日近,一程但作两程行。生须快意何尝梦,久不还乡亦自惊。亲戚固应情话在,争先僮仆已欢迎。”表现出诗人与久别的家乡亲人相见的喜悦心情。
虞俦后为吴兴郡教授,初到吴兴,即作《赴吴兴初入境》:“诏书催发太频频,千骑东来喜望尘。不为寻芳宁较晚,固应入境便颁春。风和渐觉旌旗转,野旷遥闻钲鼓新。千里嗷嗷方待哺,自惭何以慰斯民。”后又作《春日书怀》:“吴兴太守也堪怜,十日斋厨九不烟。索漠清怀寒食夜,颠狂风雨落花天。流莺百啭还求友,化鹤重来不是仙。待得麦秋民足食,君恩万一许归田。”诗中的“千里嗷嗷方待哺,自惭何以慰斯民。”“吴兴太守也堪怜,十日斋厨九不烟。”反映出当时民众生活之艰辛,诗人为无力救民众于苦难之中而感到惭愧。
在任广德、吴兴二郡教授期间,虞俦积极整顿社学,选拔优秀子弟入庠(县)学读书,提倡在学生中加强道德礼仪教育。
约在乾道七年(1171),虞俦任绩溪令(绩溪县志记载为隆兴初年任,可能有误),饮食服用,悉取于家。吏治清廉,关心民瘼。值大旱,亲率官吏、民众祈雨。第一次在县厅祈雨,作《徽州绩溪县六月二十五日迎汪王于县厅祈雨未这应也七月三日率同官再祷焉酌献方毕阴云四合甘霔大霈因以小诗纪实》:“何须祷旱必桑林,试扣丛祠丐一临。再拜炉烟方裛裛,四周云气已骎骎。田龟向去亡凶兆,垤鹳新来有好音。多谢神灵怜老令,肯倾膏泽慰民心。”后来又到绩溪登源河汪王英济庙(祭祀越国公汪华而建)再次求雨。作《过登源英济庙祈雨》:“古庙出灵响,吾侪非过求。山田虽欠雨,陂水尚通沟。出郭渐无日,祈年望有秋。豚蹄真狭甚,明信或堪羞。”“连年因旱祷丛祠,未免斯民有怨咨。拟学催科今晚矣,不能引去更何之。下田敢有百车望,好雨犹宽三日期。惭愧农家私水利,桔槔虽巧不容施。”诗词充分反映了诗人关爱民瘼的心情。
虞俦在绩溪因政绩突出,得到诸司称赞,列治状于朝,除主管官诰院,迁宗正寺部太学博士,除国子监丞。在朝中不畏权势,弹劾贵戚近臣,朝纪肃然。
约在淳熙九年(1182),孝宗以虞俦更练民事,出为浙东提刑知湖州。时正值荒年,虞俦推行荒政,上疏请准减免赋税,全力赈灾救济,救活民众数万人,深得人心,为当地百姓所称颂。
从湖州归家,作《将至天目登高岭》:“天近初凝目,云横便蹑梯。前瞻千嶂列,回首一川低。雨过黄梅尽,风来翠剡齐。灵源穷不到,晴昼挂虹霓。”归家后见祖坟山西山林木自家采伐时间不当,外人时有偷盗。以防偷盗之事再次发生,遂在山界处设置藩篱,以引起外人注意。自己题诗纪之:“万亩坟山遍野阴,几年樵采到如今。藩篱有限重加护,斤斧无端免见侵。缺处更须频检校,暇时何惜一登临。先君暗里应倾倒,方信流长源更深。”
离开家乡,翻越千秋岭赋诗《过千秋岭》:“轻阴漠漠雨班班,岭上风来一解颜。已是去天才尺五,却令缓步有跻攀。飞泉百道萦罗带,列岫千峰拥翠鬟。应是北堂春正满,几回回首望家山。”家乡优美的自然风光,被诗人淋漓尽致地描写出来,他一次次地回首,深情的眺望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深情的思念家乡的百姓。
淳熙十二年(1185),虞俦知婺州,为官谨慎廉洁,忠义耿直,公允评案,民皆悦服。
淳熙十三年(1186)十月,虞俦和宁国县令庄夏、秘阁修撰吴柔胜重修十松亭。南墙由虞俦重书龙图阁直学士沈括的《宁国县十松亭》诗文,北壁由庄县令绘《桃园三结义》画,两道门联由吴柔胜重书。翌年,虞俦和大弟弟虞佃往新亭旁栽竹,作《耘老弟五月十三日亲往新亭种竹喜而赋诗》:“移竹应须竹醉时,不妨带笋一时移。清阴且障东西日,碧色还分上下池。岁晚雪霜成超伴,夜凉风月得新知。朅来便有亲亲意,玉立无言似索诗。”春日,虞俦游吴山(即巫山岭,南宋时为吴柔胜家所有),写下了《出郊劝耕因游吴山清隐》:“第一林泉得纵观,春风随步着栏干。山园梅雪千株在,门纳湖光十里宽。水上湿红云片段,亭前鲜碧玉檀栾。主人才调浑相称,题柱诗篇一一刊。”
淳熙十六年(1189),虞俦迁监察御史。《官况》一诗写道:“流落经年别,平安只信通。宦情元自薄,春色为谁浓。抚字愁眉上,青红醉眼中。著诗无好语,还往负筠筒。”“触手逢人怒,低头与俗同。一惭那可忍,百巧固应穷。酒有兼旬绿,花无百日红。悲欢真破甑,堕地并成空。”诗词道出了为官难、为清官更难的心境。
虞俦和副职在宁国游览了奉圣寺和山门洞瞿硎石室。在《和陈倅留题奉圣》中写道:“饥馑有流离,十室九不爨。”可见,南宋战乱时期百姓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在《和陈倅游石门吊瞿硎先生》中写道: “鹿裘坐石室,先生岂真踞。傥是我辈人,傲视非所虑。桓温汝何为,乃欲效三顾。奸心妄窥鼎,未见神合沮。猿鹤亦汝羞,未易饮食举。”诗人对桓温妄想篡位的意图非常鄙视。
光宗绍熙元年(1190),虞俦再任国子监丞。绍熙二年十二月,虞俦任朝奉大夫权两浙东路提点刑狱公事 。
宁宗庆元二年(1196),虞俦任淮南东路转运副使。杨万里与虞俦友情深厚,称虞俦为“淮东漕”,寄诗《谢淮东漕虞寿老宝文察院寄诗》二首:“诗吸三江卷五湖,雕琼为句字为珠。前身谢守吟澄练,今代世南行秘书。獬豸峨冠久尘醭,星辰听履郎须臾。夜来飞入东园去,梦里分明觉後虚。”“鵷行接翼复分襟,酒病诗愁老不禁。十载江湖千里月,一生金石两知心。悼亡君有安仁戚,归隐侬为梁父吟。早晚故人天上去,未应廊庙忘山林。”杨万里对虞俦的诗词和俩人之间的友情评价很高。虞俦答谢杨万里赠诗,题《谢杨诚斋寄诗二首》:“好句风吹过太湖,炯然百二十骊珠。江西此去传新派,洛下从来见异书。两地别离俱老大,浮云变化忽须臾。想公不减东园兴,时引诗情上碧虚。”“一诵公诗一整襟,朱弦三叹恨难禁。联珠叠壁惊凡目,流水高山信此心。老我每怀青眼旧,何人更伴白头吟。只今大厦须栋梁,忍使高才委邓林。”虞俦赞美杨万里的诗词,同时高度赞扬了杨万里的品德和才学。
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虞俦任朝散大夫,直焕章阁。庆元三年四月转朝请大夫,十一月除直显谟阁、江南西路转运副使,十二月改除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公事兼知府事。庆元四年,改任庐州知州。
庆元六年十二月,宁宗准备明年改元“嘉泰”,遣虞俦出使金国。虞俦奉命前往金国,报谢改元。虞俦北行途中经过盱眙,有诗《使北宿留盱眙》:“浩荡春风吹客愁,谁教杨柳击行舟。燕然有约终须到,淮水无情只漫流。蝶弄风光还草草,雁传消息底悠悠。梨花寒食无多日,且傍南山作胜游。”从诗中可知,虞俦出使金国完全是出于无奈。
虞俦出使金国归来,途经泗州,有诗《回程泗州道中》:“淮北燕南昔混同,相望却恨马牛风。往来未省谁为伴,言语从来自不通。百岁遗民悉绪外,数声羌笛梦魂中。径须争渡长淮去,三月烟尘一洗空。”归朝后,上《使北回上殿札子》。
金使归国时,虞俦又送至瓜州,作《往瓜州护使客回程》:“寒天短日少晶辉,薄暮边城鼓角悲。外使方将接踵至,淮民未有息肩期。吁嗟道路频牵挽,表里河山几合离。闻道遗黎尚思汉,中原恢复定何时?”“北使朝京阙,东淮领计台。舟师虽夙戒,顿食更频催。州县愁劳费,风霜困往来。和盟终不赞,旧好政无猜。”诗人反对和盟,祈盼恢复中原,向往太平盛世。
嘉泰元年(1201),升虞俦为中书舍人。该年春夏之际,江南大旱,田地龟裂,无水栽种庄稼。五月,宁宗皇帝遣虞俦至天目龙王山龙池龙王庙祈雨。大雨历七日,虞俦有诗《天目山祷雨留题》:“玉府金奁出宝薰,爇求池上定知闻。龙应覆手能为雨,岫岂无心漫出云。秧插高山犹未遍,泉流幽涧恐难分。奉常典礼吾方冀,毋作神羞视秩文。”龙王庙位于宁国云梯乡茅坦村与临安於潜镇六都岭交界处,又名至道宫。五月二十三日,虞俦奉旨复往天目龙王庙龙池上香谢雨,又作诗《二十三日被旨再往天目谢雨留数语壁间》:“万山深处得重来,天目晴云未放开。尽喜山田秧𫁂稏,那愁石径湿莓苔。铁冠道士今安在,玉局仙翁去不回。唯有洞中龙应祷,果能因旱起风雷。”上香谢雨毕,大雨不止,虞俦留宿至道宫,又题壁诗一首:“钟山畴昔愧移文,移驾宁容更浃旬。忽讶片云池上起,原来却是雨留人。”
据《虞氏宗谱》记载:18年后,虞俦长子虞衢任临安府於潜县令,得知父亲题诗于天目山至道宫,便上山寻找。天目山至道宫中壁间题诗渐已脱剥,为使父亲题诗永留名山,虞衢请人将诗词镌刻在石碑上。
南宋庆元年间,宁宗即位,余端礼为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与丞相赵汝愚共同辅政。赵汝愚去职后,余端礼先代右丞相,后任左丞相,被誉为“南渡名宰”。为阻止韩侂胄专制,余端礼上言朝纲已坏,祸报已滋,但由于受韩侂胄掣肘,抑郁不得志,称疾求退,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不久任潭州和庆元通判,又帅潭州,嘉泰元年(1201)六月二十八日,余端礼卒于任上。虞俦得知余端礼逝世的消息,回想起当年读书考进士时,余端礼对自己的关怀,恩师、名相今已逝去,悲痛之情油然而生,赋诗悼之。《挽余丞相》:“淑气含公鼎,明时预政机。仲出维补衮,文子不胜衣。南国恩偏厚,东山志偶违。一为天下恸,无以我公归。”“暑路驱红旆,天书趣紫泥。长沙元忌鵩,太岁又逢鸡。挽铎春风咽,铭旌夕照低。冠车纷会葬,桃李自成蹊。”
嘉泰二年(1202),虞俦迁兵部侍郎。有诗《除兵部侍郎赐带趁朝参》:“幸叨持橐侍甘泉,敢意恩荣慰暮年。紫绶金章光照地,丝鞭玉勒喜朝天。儿曹莫起无鱼叹,人世难为跨鹤仙。报国无功还自愧,直须及早决归田。”《欧公诗有云俸优食饱力不用官闲日永睡莫兴因广之》: “日长官事少,食饱俸钱优。宴坐香凝篆,欲眠书枕头。莫知斯我贵,此外更何求。毕竟归田是,他乡莫久留。”到了年迈之际,虽位高禄丰,然思乡退归之情油然而生。
约在嘉泰三年(1203),虞俦被言者论而奉祠(退休或虚职),抗章谢事而归。虞俦为官四十余年,平生不苟求进,正色立朝,为政清廉,关爱民瘼。事历三朝,是南宋时期德高望重的一位重臣。
虞俦一生崇拜、仰慕白居易(字乐天),有诗《乐天读者论坛集》为证:“说观白傅一篇诗,长日何须一局棋。字细纵然劳眼力,理长尤是契心期。夸张歌酒浑相似,消遣穷愁亦自知。大节更思公出处,寥寥千载是吾师。”归来后,建居室草堂,曰“尊白堂”。著书24卷(一说22卷),名《尊白堂集》,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有《尊白堂集》六卷,其中诗四卷(890首),文二卷。虞俦文章明白显畅,不事藻饰,其真朴和粗率之处,颇近白居易。《尊白堂集》被收入《四库全书》,是宁国士儒被收入该书文籍最多的一位作者。
虞俦由于为官清廉,在职并无多少积蓄,致仕归家后,俸禄不够支出,家庭生活艰辛。他在职时的同僚好友陈倅知道后,便从朝廷争取给他增加俸禄,但虞俦杜门谢绝,并写下了《杜门绝俸呈陈倅》:“家食年来叹不充,支离受粟信无功。白头慈母须微禄,青眼何人到寓公。未办杀鸡留郭泰,更能给俸助卢仝。半生画饼真堪笑,已戒奴星好送穷。”诗词表明:自己没有建立新的功劳,无功受禄是不应当的;生活虽然艰辛,但我能够坦然面对,并决心自力更生努力改变。由此可见,虞俦的一身正气可敬可佩。
虞俦约在开禧元年(1205)卒,诰赠“少师”、开国公,并敕立翁仲、石虎、石马、石羊各二于墓前。虞俦夫人余氏,诰封秦国夫人,生三子。长子衢,由进士第仕至承议郎建康府兼货物都茶场;次子衡,由进士第仕至朝请大夫尚书户部右曹郎中、广东转运使;三子術,由进士第仕至承务郎监蕲州蕲春监。虞俦和其弟虞佃(字耘老)、虞倬(字汉老)特友爱,多有诗词往来。如《和耘老弟南坡芙蓉》:“簇簇坡头锦绣丛,几番消息问来鸿。素商未遣先惊绿,青女何妨更染红。向日壅培曾覆篑,有时灌溉亦连筒。年来羁宦成离索,却欠看花一醉同。”又如《春晚汉老弟不来有怀南坡》:“如麻密雨不收脚,妒花恶风常打头。那无一日好天气,只有千山供客愁。垂杨未击金袅娜,隔叶倦听黄栗留。南坡是处堪欣赏,把酒还当酹我不。”诗词中的“南坡”,即现在的南门山岗,他的诗中多处写到此地。
虞俦葬于草堂(位于今竹峰办事处千亩村)。明成化七年(1471)春,宁国县奉例致祭先代名贤墓,县令郭恂《祭侍郎虞俦公草堂墓》云:“惟公之生,受天正气。道学真儒,庙堂重器。……”明弘治六年(1493),宣城知府范吉立碑于虞俦墓前,以书生平事迹纪之。
南宋政治家、文学家——虞俦,是宁国人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