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政协宁国市委员会网站

加入收藏夹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长廊 > 文史资料

居家在宁国的北宋丞相何执中

2011/8/2 7:54:35 人评论

 

丞弼八年 勤劳百度
——记居家在宁国的北宋丞相何执中
高生元
 
何执中(1044—1117),字伯通,处州龙泉人。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余中榜,一甲第五名,初任台州、亳州判官。调知海盐县,入为太学博士。绍圣四年(1097),选为诸王府记室参军。元符元年(1098),转侍讲。不久升为王府教授兼太子端王侍讲。太子端王即帝位(徽宗),即迁何执中为中书舍人,后历兵部、工部、吏部尚书,中书省、门下省侍郎兼侍读。崇宁四年(1105),升任尚书右仆射。大观元年(1107),进中书门下侍郎。大观三年(1109)六月,迁何执中为丞相。政和二年(1112),蔡京复职,何执中与蔡京并任左右丞相。累官为宰相、太保、大司空、太傅、荣国公。政和七年卒,年七十四,赠太师,谥“正献”,后追封清源郡王。当年对何执中评价很高,退休的诏书称其:“敦重而有容,直方而不挠。丞弼八年,勤劳百度。”汪藻(时任著作佐郎,元朝汪泽民是其七世孙)挽诗云:“身似留候初出汉,葬为姬旦不忘周。千官祖奠城东陌,十里春风鼓吹忧。”汪藻以刚正不阿著称,他的评价是可信的,忠君爱国是何执中的基本思想。
何执中为相正是北宋承平日久而危机四伏的年代,国内横征暴敛,外族觊觎中原,何执中卒后的宣和间大兴“花石纲”之役,导致北有宋江、南有方腊的农民起义。金人乘虚而入,虏去徽、钦二帝,北宋亡。后人对擅专国柄的蔡京、高俅、童贯鞭挞唾骂,而对何执中仍有较高的评价。南宋永嘉人徐自明编撰的《宋宰辅编年录》对何执中的评价是:“其在政府尝戒边吏勿生事,惜人才,重改作,节浮费,宽民办,虽富贵不忘贫贱时,斥缗钱万(拿出俸禄一万贯)置义庄以赡宗族。”元人编的《宋史》承袭了这一评价。宋人笔记还有关于何执中节浮费的具体记载:当年皇子、公主诞生,庆典奢侈,有所谓“浴儿包”费赐里戚大臣,又密赐宰相金至二三百两及珠玉瑰宝。徽宗皇子生,何执中为相,力清置赐,徽宗采纳了他的意见。
何执中有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鲜为人知,那就是创建“架库阁”。北宋熙宁以前没有专门存放档案的机构,档案由官员藏于家中,其中有利用掌管档案的便利“舞文取贿”者。何执中任吏部尚书时发现弊端,奏请建立“架库阁”,设架阁官专门管理。“架库阁”即用木架库存档案的馆阁,有了架库阁不仅扩大了存放量,而且便于查阅。嗣后各部及三省相继建立,历代相承,发展至今为档案馆。应该说,何执中是档案学的鼻祖。
宋徽宗执政不久,采纳何执中的建议,设立安济坊(即疗养院),在全国设立熟药所(即制药厂),合并成立了国家医药和剂局和医药惠民局。
何执中对文学、音乐、书法均有很高造诣,他的著作录入宋史《艺文志》和朱彝尊的《义经解》,北宋的米芾、南宋的叶适对何执中的书法和人品都有很高的评价。
当然,何执中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完人。清人毕沅《续资治通鉴》评云:“位致两府无所建明,唯以谨畏迫顺主意,赞饰太平而已。”但纵观史书并没有关于何执中一意追随蔡京之说。今有论者又把太学上书一事,说成是何执中一意追随蔡京遭到太学生的反对,这是不了解历史。关于太学生上书一事,宋史《何执中传》写得明明白白。大观三年六月,迁何执中为相,太学生陈朝老上书:“陛下知蔡京之奸,解其相印,天下无不鼓舞,及相何执中,中外暗然失望。执中虽不敢肆为非法若蔡京之蠹国害民,然碌碌常质,初无过人。……多见其不胜任也。”上书只是认为何执中不能胜任,并没有说他与蔡京有什么瓜葛。因而把他与蔡京扯在一起,实在太冤枉。
笔者查阅《宁国县志》,并实地采访,得知何执中居家在宁国。
民国《宁国县志·人物志·流寓》记载:“何世英,宣州教授,爱白云之胜,卒葬奉圣山。孙执中登熙宁元(六)年进士,仕至少傅、少宰,封荣国公,谥正献。”
民国《宁国县志·舆地志·古迹》记载:“铁圈井,奉圣寺右,古井一所,上有铁圈,明正德间造。……宋平章事何执中,欲以旧址为茔墓,时有谣曰:‘头靠山门,脚踏水门,当坐朝端,要葬此坟。’谣兴而群议遂起,卒,不果。”
民国《宁国县志·舆地志·冢墓》记载:“丞相何执中墓,县西四十里蟠龙坞。《东都事略》及《宋史》并云,执中处州龙泉人,其殁也,追封清泉郡王,不知何以葬此?宋丞相何执中,祖何世英葬奉圣山。丞相墓去治西四十里,在蟠龙何氏祖山。今奉圣山岳庙,左(音yǐ,意为屏风)有丞相像,庙前土地祠有碑,子孙奉祀勿替。”
从县志可知,何世英自宣州教授致仕后,定居在宁国县奉圣山(即今凤形山),卒后葬在奉圣山,有子何永寿、孙何执中葬在县西四十里蟠龙。
笔者在采访中得知:
1、何世英确实葬在奉圣山古井旁。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凤形耐磨材料厂在凤形山平整土地时,发现宋何世英教授之墓,及时通知了何氏后裔何德贵和宁国县文物管理所来处理,墓碑尚存。
2、竹峰办事处桥头铺村蟠龙坞有何氏祖坟山,有子孙后代坟墓数十个。何执中和其父何永寿之墓,因元、明时期多次被盗,后来,其子孙将墓碑毁灭,将骸骨深埋土中,使先祖遗骸得以安宁。蟠龙坞有何氏宗祠,毁于文化大革命,遗留祠堂大门石柱两根,各有一丈长,一尺见方,上有联语:“荣国宗风鼎峙蟠龙大,庐江世泽派衍水门长。”蟠龙坞何氏后裔三十五世孙何德炎,曾任黄山市文化局局长、黄山市组织部副部长等职。文革前放暑假时,见过一箱家谱(12卷),上有迁宁始祖何世英遗像、迁居蟠龙永寿公遗像、丞相执中公遗像等,还有范成大题蟠龙岭的诗。
3、在凤形山下发现雍正四年(1726)重修“何执中公像”石碑一块,碑长60cm,高45cm,厚10cm,上有荣国公敕诰、立碑姓名及住所。此碑与县志记载“今奉圣山岳庙,左有丞相像,庙前土地祠有碑”相吻合。
4、在凤形村何德贵老人处发现何氏家谱(敦本堂)残卷,上有何世英(迁宁始祖)、何永寿(迁居蟠龙)、何执中、何文富(迁居水门,即凤形山下)、何文源(迁居乌村)、何天进(迁居港口)、何千二(迁居泾县茂岭)、千总何时城遗像和赞语。并有《字派》:“正士明时,茂尔功德。成家立国,如日之升。泽在君民,调元启运。尊祖敬宗,修身养性。翼道维心,由凡入圣。”及重修谱时间(民国七年岁次戊午季春月吉日)、修谱人员等。从家谱残卷可知,何氏后裔在宁国有三房,泾县一房。
那么,《宋史》为何将何执中记为处州龙泉人呢?这是因为,《宋史》收录人物是按籍贯为准的。何执中虽在宁国居住,也许当时户籍未迁入宁国县。就如宋代宁国县吴潜一样,虽徙居在宣州,但户籍在宁国县,所以《宋史》记载:吴潜,宣州宁国人。
从以上史料来看,自祖父何世英定居宁国后,其父何永寿亦在宁国居住,何执中居家也在宁国。其后裔分布在今宁国蟠龙、水门塌、乌村、港口流村、泾县茂林等地。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