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从百八十滩来
——范成大钟情宁国山水
高生元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郡治在今江苏苏州)人。父范雩,宣和五年进士,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为秘书省正字,终秘书郎;母蔡氏是北宋著名书法家蔡襄的孙女。范成大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考中进士,初授户曹,又任监和剂局、处州知府,以起居郎、假资政殿大学士出使金朝,为改变接纳金国诏书礼仪和索取河南“陵寝”地事,慷慨抗节,不畏强暴,几被杀,不辱使命而归,并写成使金日记《揽辔录》。后历任静江、咸都、建康等地行政长官。淳熙时,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意见相左,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齐名,号称“中兴四大诗人”。他的诗自成一家,题材广泛,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范成大的作品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在南宋末年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到清初影响更大,当时流传着“家剑南而户石湖”的说法。
范成大在宁国游览时,钟情宁国山水,留下了许多歌唱宁国山水的优美诗篇。
《游宁国奉圣寺》
松梢台殿郁高标,山转溪回一水朝。
不惜褰裳呼小渡,夜来春涨失浮桥。
奉圣寺,在县城西五里白云山上,旧名白云寺,唐大中间,宣州刺史裴休扩建,请黄檗禅师于此佛法。相传当时僧俗三万余人上白云山听其讲法,上山的石阶被踩断数踏,石阶大道两侧又踩出两条大路,此次佛法名噪一时。因与泾县水西白云寺重名,唐乾宁中赐额为“永清寺”,宋治平中赐改为“奉圣寺”,熙宁中赐改为“奉圣禅院”。《游宁国奉圣寺》描写了白云山风景的优美和奉圣寺的雄伟壮观,以及宁国山区山洪暴发的情景。
《晨出蒋山道中》
霜痕如雨沁东郊,乐岁家家一把茅。
故国丘陵多麦垄,新晴篱落有梅梢。
小山何在应招隐,北岭如今已献嘲。
归计未成聊琢玉,飘摇风袖作推敲。
蒋山,在今梅林镇新安村。据县志记载,蒋山在县东三十里,世传有人姓蒋,故名,又名云峰。其山岭有寺,名蒋山寺,始建于唐朝,宋又称宁化院。山上地势平坦,坡地多,夏种玉米、黄豆,冬种麦。清泉四季不竭,有梯田,灌溉用清泉,米质优。产茶,为佳茗。《晨出蒋山道中》绝妙地描写出蒋山风情。
《妙喜景》
二士共谈碑上法,千僧同酌沼中泉。
法门泉味知多少,水桶绳头一串穿。
民国《宁国县志》记载,“崇因寺,县东四十里,梁开平初建,宋治平中赐额。大慧禅师重建。明洪武辛未,立为丛林。”“千僧井,崇因寺旧传有井,供千僧汲,大旱不竭。梁宋以来尚存。傍有驻马墩、千佛塔寺址。二山雌雄相接,其山尽处有太子殿,不知所始。……明时寺僧开殿基,从土中得宋杲公诗:‘时节分毫亦不差,法轮转处即生崖。要知勤善崇因寺,毕竟还归是我家。’”范成大在瞻望崇因寺(今石口芦溪一带),与宗杲一道探讨佛学时,借千僧井泉水之味阐述对佛教的理解。
《早发竹下》
结束行装破晓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炊烟当树直,彩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吟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竹下,即竹下铺。明嘉靖县志记载,竹下铺在县城西二十里(当时十里为一铺)。即今竹峰办事处所在地。《早发竹下》对宁国山区初冬晓寒之景描写得惟妙惟肖,连鸡鸭的叫嚷声都像是唱歌给客人听。
《蟠龙岭》
“夷陵至月旬 月忍 ,复岭苦丝乱。初程尚勇往,少日还季顿。安得长剑挥,尽劖叠障断。虽云北山愚,聊快南溟运。此意竟萧索,劳歌谩凄曼。日日望平陆,念念到彼岸。人言束马险,但欠蟠龙峻。摧颓强弩末,黾勉焚舟战。譬如已偿逋,犹有未折卷。山根治晓装,峰顶寄朝饭。稍脱蚓瘴染,还探虎窠 。性命乃可忧,筋力何足算。”
蟠龙岭,在今竹峰办事处桥头铺村。当时,北宋丞相何执中子孙居住在蟠龙岭下蟠龙村,范成大到蟠龙村访问了何执中之裔孙,留下了《蟠龙岭》这首诗。
《水月庵谒现老不值》
有客叩岩扃,无人管送迎。
片云闲出岫,水月自空明。
水月庵,唐朝建,在今港口镇西村桃园自然村,寺庙遗址及两座古石桥尚存。该处松竹满山,溪水常流,风景如画。
文脊山山北边的一道石壁,它象征富贵人家的铁门槛,因名为“铁门槛”。范成大游览宁国文脊山,攀登铁门槛时,留下了深刻印象,后来的诗作《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中写出了“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之名句,被曹雪芹引用在《红楼梦》中。
《自宁国溪行至宣城,舟人云凡百八十滩》
波惊石险夜喧雷,晓泊旗亭笑眼开。
休问行人缘底瘦,适从百八十滩来。
宁国,“县境诸山,谷水湍悍漂疾,久雨则飞流喷射直下数十丈,一泻无遗,势不能渟。”范成大从水路坐乌簰到宣城,计一百零八滩,一路水急滩险、惊涛骇浪,诗词便是真实写照。300年后,宁国知县王廷相在《宁川歌》中亦有“一百八滩春潮生”之诗句咏宁国山水。